【先进事迹】扎根西部二十载 立德树人育英才 ——宁夏大学宋乃平教授记事

发布日期:2012-03-08    浏览次数:

【先进事迹】扎根西部二十载 立德树人育英才

——宁夏大学宋乃平教授记事

近十年来,宁夏大学办学水平快速提升,由十年前的以本科教育为主到近年的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共同发展,学校朝着教学研究性大学的道路大步迈进。一批扎根宁夏,兢兢业业耕耘杏坛的教师是这一变化的基石,宋乃平就是其中的典型一员。

矢志不渝立宁夏 播撒汗水铸师魂

1988年7月,宋乃平刚从西北大学毕业来到宁夏大学,就当上了入学新生的班主任。一群渴求知识的青年大学生与血气方刚、甘愿奉献,又读书好学的宋老师相遇,师生之间教学相长,感情交流也很快加深。宋乃平在享受学生的爱戴和追捧中,更加认真地备课,更加急切地博览书籍。学生对于讲课清晰、知识渊博的宋老师也更加钦佩。地理学专业实践性很强,宋老师经常带领学生攀登贺兰山、走进毛乌素沙地、考察银川绿洲、保护黄河。这不仅使他体会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让他产生了浓厚的教学兴趣。他更加热爱教学工作,将学生的知识渴求变为提高教学水平的动力。将教学与实践(实验、实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围绕教学效果做好教学环节的各项工作,体现了一个老教师精湛的教学方法。

宋乃平老师兢兢业业教学,勤勤垦垦育人。他常常把最前沿的知识教给学生,用成功人的事迹感召学生。他诚实做人,踏实为学,春风化雨,为人示范。他关心学生生活,常请学生到家吃饭,不时向有困难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当宋老师得知一位研究生的弟弟患病垂危之际,需要凝血药时,立刻委托在哈尔滨上学的学生坐飞机将药送到宁夏,使病人得救。宋老师还为这位学生的弟弟垫付2000元的医疗费用。

在教学科研的过程中,由于做事认真,原则性强,他不时会遇到误解。在宋老师教授的课程或主持的考评中,学生课程不及格,论文开题、答辩通不过,实验实习不过关是常事。有的学生对此议论纷纷,甚至当面给他提意见,但他都一笑置之,对学生的要求丝毫不放松,评价标准从不降低。然后从自身做起,狠抓课堂教学,深入理解教材,广泛收集材料,增加直观教学内容,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他的话说就是“用糖水喂药”。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学生缺勤率小了,考试合格率高了。混日子的少了,钻研学问的多了。

这些年,宋老师培养的学生,有的成为中学名师和校长,有的成为国内著名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有的成为宁夏科研单位的骨干。可谓桃李满天下,耕耘就是收获,付出就是回报。由于教学效果显著,他多次获得了宁夏大学教学优秀奖、教学成果奖、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获得“全国土地管理系统优秀教师”及宁夏回族自治区教学成果奖。

深入科研提水平 服务教学与社会

面对培养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任务,宋老师早就对自己提出了一个长期要求和奋斗目标。即在助教阶段,要学到一门课程教学的基本套路;在讲师阶段,要熟练掌握一门课程80%的基本内容;在副教授阶段,通过教学研究搞清课程中50%的内容的来龙去脉;在教授阶段,对该课程70%的内容的学理过程清楚,对课程中20%的内容开展过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实现这一要求、提升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近些年,他深入野外做试验,深入农村做调查,建立野外研究基地搞积累,逐步将自己的学术方向凝练在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过程研究。

针对学科发展和地方生态建设的现实需求,他将多年生态监测与遥感图像、农户调查、历史资料相结合,针对宁夏和鄂尔多斯农牧交错带,总结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演变的影响过程,得出了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处于长周期的波动与短时段的突变(重大事件)的共同作用之中,人类生计刚性需求规定下的土地利用加剧了生态系统的波动,稳定性逐渐下降。通过土地利用恢复了一些历史时期的生态系统面貌,为今天的生态建设和保护等等工作提供了参照依据。这些成果体现在由华夏英才基金资助、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农牧交错带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机制研究》著作中。

宋乃平主持的“中国退耕还林政策评估与实践”研究的宁夏课题,以土地利用转换的生态过程和环境效应为科学问题,以植被-土壤-水分相互作用为理论依据,重点研究了人工林草面临的干旱和荒漠化环境、退耕实践中的科技支撑不足、贫困与生态环境难以协调的矛盾以及2002-2003年大规模退耕中出现政策实施偏离科学目标等关键问题。从县域、村域和农户尺度,林业可持续经营、生态恢复、生态经济和政策等角度,运用地块调查、农户调查、遥感调查等手段,对宁夏退耕还林的实践效果进行全面评估,揭示了退耕还林实践中的科学与政策对接的深层次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构建了宁夏黄土区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植被模式。这一成果被宁夏林业局采用,获2007年宁夏科技进步一等奖,《宁夏日报》对这一重大成果进行了报道,宋乃平也因此接受了《科学时报》记者的采访,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他主持的“禁牧政策的生态效益补偿与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利用生态效益补偿实现生态保育与草地利用平衡的可持续途径,在分析和借鉴国外生态补偿理论和案例的基础上,利用遥感技术估测了禁牧前后盐池县草地生产力的时空变化;利用生态系统四大服务功能13个指标估算出禁牧后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禁牧前增长37.47%;依据农户调查、草地初级生产力、禁牧引起的草地直接经济损失、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农民受偿意愿的均衡来确定草地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依据盐池县草地生产力年内和年际动态、放牧生态学理论提出了适应草地保育与发挥最大生产力的草地利用时间、空间、强度、补偿联动调控措施。成果被宁夏科学技术协会、宁夏生态建设办公室、宁夏草原管理工作站采纳或参考,为宁夏获得国务院“建立草地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机制促进农民增收”(2010年10月)政策支持发挥了理论支撑作用。该成果也经《科学时报》报道介绍,获2009年宁夏科技进步三等奖。

宋老师所做的科学研究与其性格相符,是一种平实的风格。抱着为社会服务、对地方有用的目的,他选择了实用问题,又从自己的学科方向提炼自己能做的科学问题。他总是深入科研一线,对观测、监测和实(试)验数据的获取环境、获取过程非常重视,亲自感受,亲自记录,目的是为了在数据整理和研究总结时将数据还原到场景中去。宋乃平说“数据往往不完美,做不到完全定量,就半定量或定性研究,尊重科学事实是科研的基本道德”。生物地学复杂系统的观测和试验往往得不出优美的数据或图形,在实用性与精确性、定性与定量的关系中,宋乃平一直抱着尊重事实的态度。他对学生论文的修改和为杂志审稿中也是这么做的。用他的话说就是“以微薄之力践行科学的求真精神”。科研提升了他的教学水平,也锻炼了参与的研究生、本科生。尤其是他们从事的课题研究,往往要在有生态问题的艰苦地方做观测和试验,也往往是在大风、沙尘暴、暴雨的时候做观测,对团队老师和同学是一种高强度的锻炼和磨砺。

开拓进取搭平台 凝聚团队求共赢

做好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是本分,但是学生培养、服务社会,需要的是团队协作和长期的学科积累。2005年初,在主持宁夏大学西部生态与生物资源开发联合研究中心之后,他就组织编制发展规划。并且抓住机遇申报生态学硕士学位点,利用宁夏生态建设的地位和形势,申报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这三项申请获准立项之后,首先挑战的是这位“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施能力。抓住机会是关键,宋乃平通过积极沟通,抓住了学校里“中地共建”、“中央支持地方高校专项”、“科研条件能力建设”、“以奖代补”等机会,只要有机会他就组织写申请,总是以成功的工作精神来面对每一个机会。在西部的大学里,没有太多的资源来调动其他资源,所能支配的就是将机会、荣誉和利益首先想到一起合作的同事。在生态中心,最先获得多项大课题的不是主任、副主任,而是普通研究人员。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来做事,就会得到较多的支持。再就是更加勤恳的工作,宋乃平总是公共工作的担纲者,遇有中心和实验室的大事,不但担当组织,常常还身体力行,与大家一起干,大家也都是在宋老师的感召下,勤奋工作。天道酬勤,正是由于宋老师带领大家进取、努力,生态实验室2009年通过了教育部的评估验收,进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行列,2010年又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新的起点需要多倍的干劲和勇气。在西部高校要抓住的关键问题是凝聚人才和团队建设。在短短六年中,形成了4位教授(研究员)、3位副研究员和5位博士、2位在读博士、3位优秀硕士组成的研究团队。壮大了学术队伍,并逐步改变“哑铃型”的队伍结构。柔性双聘2位院士和1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弥补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矛盾。营造公平、向上、心情舒畅的环境是稳定人才的关键。宋乃平对此有深刻认识和体会,他学养兼修,团结大家在学科方向上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形成了师生融洽、教学相长、集体研究、协作攻关的机制和文化环境。

除了十多年前获得的“宁夏青年科技奖”、“宁夏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和近年的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外,宋乃平的头上没有什么荣誉和光环。由于做事认真,学校领导安排他去行政岗位,但他毅然放弃。他放弃一些机会是为了让普通老师得到更多的机会,一些是因为荣誉与实事在时间上冲突,也有一些在他认为是难符盛名。在校内外熟人圈子里,都认为他是做实事的人,在学生的认识中,他是坚守学术的人,学校里需要更多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