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动态】人民日报:顶尖科学家,能否限时订制

发布日期:2012-03-08    浏览次数:

【学风动态】人民日报:顶尖科学家,能否限时订制

科技部1月4日发布《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表示力争到2020年,在生物能源、重大疾病治疗等领域造就3—5名世界顶尖科学家。

利用10年时间培养出世界顶尖科学家,这是一个有野心的目标。只是,通读规划后,却免不了诧异:怎样才算世界顶尖,我们何时拥有了“限时订制”顶尖人才的能力?

若将规划当作一项工程,那么在验收时候,就需要有一套审核标准,来评判这3—5名人才是否真正顶尖。可惜在规划中,相关标准并未明示。而如果没有相关的评定细则给出足以服众的衡量指标,单纯列出目标数字,恐怕对于促进人才培养并没什么实际助益。

况且,顶尖人才的培养并非易事。汗水、天才、运气,三者缺一不可。我们可以挥洒汗水,但天才与运气却无法人为创造,更不能被规划而成。门捷列夫说过,“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万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短短10年间,我们能否积累足够的经验,尚不得而知。

眼下的中国,博士可以批量制造,唯独顶尖人才难以造就。钱学森曾问,为何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无数人在反思,在求解。殊不知,人才培养并不是建造空中楼阁,缺少鼓励创新、崇尚进取的沃土,只有强调应试、推崇标准答案的教育体制,任何努力都有可能成为徒劳。

科技进步,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努力,绝非简单的“规划”可以实现。有雄心壮志,值得鼓励,但同时更应小心翼翼,理性地遵循科学规律。

10年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倏忽即过。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快进行科研体制改革,剥离附着在“科学”之上的“官场化”顽疾,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管理体制,鼓励踏实科研、默默耕耘的科学精神。

只有让科学回归本真,方可与“世界顶尖科学家”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