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新闻中心讯 金桂琴/文 张景/图】“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文化自信’也是干出来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曾有过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西夏在中国,西夏学在国外的说法,这深深刺痛着国人的心。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现在是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西夏在中国,西夏学也在中国。这充分说明,我们‘文化自信’的时代到来了。”11月2日晚7点, 我校党的十九大代表杜建录教授为2016级67名本科生讲授选修课《百年西夏学的形成与发展》时如此说。这是党的十九大代表杜建录教授圆满完成党的十九大各项职责使命回校后的第一堂课。


课上,他借助大量文献资料,图文并茂地讲述了“黑水城文献的发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西夏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西夏研究”“西夏学研究展望”“学术话语与文化自信”等内容,并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阐明“文化自信”在我国社会建设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说:“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不屈挠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精神和新时代的奋斗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流’。没有‘源’,我们的文化就断了根脉,就不会强大;没有‘流’,我们的文化就迷失了方向,就会走向歧途。”他勉励大家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要有责任、有担当,同心共筑中国梦。


校党委书记金能明观摩了“第一堂课”。课后,他走到学生中间,亲切地与大家交流心得体会。他说,这堂课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回校后的第一堂课。杜建录教授在讲述西夏史研究的过程中,巧妙、自然地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其中,为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进讲义、进学生头脑”作了很好的示范,为学校更好地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提供了有益思路。他希望大家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不断端正学风,积极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切实肩负起增强包括“文化自信”在内的“四个自信”对青年提出的历史使命,切实肩负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