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低职高聘教授,41岁获首届校长特别奖,45岁获宁夏大学建校50周年突出贡献奖,50岁成为宁夏首位“长江学者”,53岁入选“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院长杜建录,潜心治学,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揭开神秘西夏的面纱,带领学术团队推动西夏学研究走向世界。
长期以来,因大量文献流失海外,学术界形成了所谓的“西夏在中国,西夏学在国外”的说法。前辈学者不甘心,筚路蓝缕,但受条件限制,没能形成一个学科团队。进入新世纪后,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老一代专家和杜建录等一批中青年学者的不懈努力下,西夏学“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局面才得以扭转。
2001年,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作为研究中心主任的杜建录,审时度势,确立了文献整理出版、文献专题研究及西夏社会历史阐释“三步走”战略,先后整理出版了《中国藏西夏文献》《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等大型文献著作和100余种(册)研究著作,宁夏崛起西夏学人才高地。
2001年至2007年,杜建录为完成教育部重大项目“国内藏西夏文献整理研究”,和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的专家频繁奔波于全国40多家图书馆和文物考古单位,住简陋的招待所或地下室,一个单位一个单位搜集资料,一个接一个签订联合整理协议,最终在相关专家和单位的支持下,推出了17卷20册《中国藏西夏文献》。
几十年来,杜建录的假日和夜晚大多是伏案工作,早晨7点出门,晚上十一二点回家,为了赶学科材料,凌晨回家也是家常便饭。“对不起,影响你休息了,明天早点走。”杜建录经常抱歉地对楼管师傅说。他的十几项国家与教育部课题、20余种著作和大量论文,就是这样披星戴月“挤”出来的。在他的带动下,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科研人员专注学术研究,你追我赶,比学问、比贡献,一篇接一篇发表高水平的论文,一部接一部出版有影响的著作。
杜建录把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自己学术生命的一部分,西夏学研究院14位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都是他一手引进和培养起来的。著名西夏学专家史金波先生多次讲到,西夏学学术界这样整齐的科研队伍在国内外找不到第二家,这是西夏学的未来和希望。
西夏学研究院牵头建设的国家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和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都是杜建录和同事们“一砖一瓦”搭建起来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与当年的‘心苦’相比,所有的辛苦都不辛苦!”杜建录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从立志做学问的学子,到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再到学科领军人,杜建录不断攀登着学术的高峰。“我要不辱使命,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推动西夏学研究走向世界!”杜建录满怀信心地说。(宁夏日报记者 沙 新 张慈丽)
相关链接:http://www.nxnews.net/ms/jdht/201710/t20171010_4387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