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院征文 张芳妮:《大学生安全知识必读》读后感

发布日期:2015-05-29    浏览次数:

新闻传播学院征文 张芳妮:《大学生安全知识必读》读后感

张芳妮 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

人类是富有创造力的生命,他们消耗自然的同时,也在改善自然,大学生是社会中的新星,闪烁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大学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关口,以后他们将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在这里他们要积累足够的经验。然而,平常看似平安和谐的校园生活,其中隐藏着数不清的危机。

《大学生安全知识必读》从国家安全、文化安全、消防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就业安全等方面介绍了安全常识,突出安全知识教育,并结合内容列举众多案例,根据不同的案例附有大量的漫画,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形象具体的读懂案例。书中所列举的案例均是大学校园中常见的事例,十分贴近生活。

大学生是学生群体中知识及社会经历储备相对丰富的,但是,由于其所处环境和生活经历的复杂,心理均有相对的复杂性,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就会危及社会和个人的安全。但现实是当代的大学生法律知识及安全常识十分薄弱,他们很多的错误行为由于缺乏及时的正确引导,导致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不仅伤害到自己,还对家人、朋友造成感情上不可愈合的伤口。

前段时间我们做过一个关于大学生法律维权意识的调查,而结果却令人意外,仅不足三分之一的学生在遭到财产损失时会想到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大部分人则认为只有在大量财产遭受损失时才会运用法律,最终综合分析表明:大学生不是没有法律知识,而是缺乏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利益的意识。所学的知识不能运用于生活,这是当代大学生的最大弊病。

近年频发女大学生失踪、强奸、失足等案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媒体对此进行大量的报道,“女大学生”一时成为敏感词,学生及家长均陷入恐慌中,女性本就是弱势群体,再加上其疏于防范、自我保护意识差,社会环境复杂等,更加大了女性陷入危险的几率。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 防人之心不可无。理性的讲,即使面对十分亲近的朋友,也不能将所有隐私告诉对方,面对危险要保持镇定,切不可自乱阵脚。

我们常数说着别人的缺点,却忽视了自己的不足,而我们自己又有多少的自我保护意识,我们的安全意识又有多强呢?4月15日的地震将所有的问题都摆在了我们的眼前。

在地震中被波及的我们,有人是生平第一次经历这种噩梦,也有人多多少少的感受过他的可怕,有人是在睡梦中被晃醒,生气的大喊”下铺的,你动作能不能轻点啊。”有人反应过来时,剧烈的晃动已经停止,有的被吓蒙了,脸色煞白,有人反应快,可能裹着被子就跑下了宿舍,而等待他的却是一张朋友圈内疯狂转载的照片,大家说“这孩子火了。”看着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听着各种“劫后余生”的感慨,我不知道如何面对,在灾难前自发的自我保护不是很正常吗,这是人的本能啊!

从入学的那天起,我们都被告知,宿舍禁止使用大功率的电器,我们对此有很大的怨言,大家都报有侥幸心理,都觉得自己会小心,偶尔用用没什么危险。但是,所有人都是这么想的,除了故意、人为,又有哪一例火灾不是意外呢。学校加强对电器使用的管理,是对每一位在校大学生及其家长的负责,我们都该遵守相关规定,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对自己负责。

校园抢劫、盗窃、学生轻生、交通意外、踩踏事件、打架斗殴、轻信他人等事故都隐藏在我们周围,我们不能预料那一天会有类似的的事件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但是我们可以预防,了解大学生安全知识,加强我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就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学校也为我们提供了条件。

从出生到至今,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养大成人,满含不舍和期待将我们送进校园,寄予我们美好的憧憬,希望我们能够用健康的身心、优良的成绩、适合的工作,去回报他们。大学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珍惜十二年的努力,寄予未来希望,把握青春。

(编校:张新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