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征文 张萱:校园安全

发布日期:2015-05-15    浏览次数:

音乐学院征文 张萱:校园安全

张萱 音乐学院2014级

目前我国处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之中,又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的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社会各种观念的冲突和融和,对我国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冲击很大,严重影响我国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导致大学生生命安全事故频发,由此,要改善大学生的生命安全状况,就需加强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教育。

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的现状从总体来说,大学生对待生活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强调个性价值,追求生存质量,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淡薄,存在不少的安全隐患。

首先是生命意识淡薄,生命得不到尊重。大学生自杀频频,且呈逐年上升之势,并且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在得知他人自杀后,积极效仿结束自己的生命,有明显的“链式效应”。还有就是漠视其他生命的现象严重,比如曾轰动全国引发大讨论的“刘海洋事件”、复旦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虐猫事件”等。

其次是心理问题严重,校园伤害事故接连不断。大学生绝大多数的心理是健康的,但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所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且有日益上升的趋势。由于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代,竞争压力的加大,面对学业、经济、择业的压力以及情感的困惑、人际关系的紧张,大学生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心理素质越来越差。据统计,目前全国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大约有1600万,其中1/3是儿童、青少年,而且青少年呈上升趋势。有调查表明,我国高校学生中心理障碍发生率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20.23%上升为2004年的27.03%,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大学生心理问题和身心发展的不和谐、不协调,必然对生命造成危害。

再次是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低,伤害事故严重。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踊跃参加的活动,比较普遍的是家教、打工和进行社会调查活动。但是现在大学生思想相对比较单纯,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对于潜在的危险缺少预判和辨别能力,由此导致大学生在家教、求职中上当受骗而导致的生命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为了减少和防止大学生生命安全受到非法伤害,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势在必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校园安全文化对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具有关键决定性作用。人的一生都在不断的进行人的社会化,而大学阶段是个人人生理想形成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学校安全文化的影响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校园安全文化将社会对安全的要求和安全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各种方式作用于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安全规范、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生活方式,使大学生得到协调发展,促成大学生综合安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校园安全文化的作用最终体现在安全技能社会化、行为安全规范社会化、人生安全责任社会化上。校园安全文化能够孕育出新的安全思想、新的安全理念和新的安全科技成果,现代高校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体制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校园安全文化的创新,使校园安全文化真正成为安全文化的先导。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大学校园里建立一个文明、健康、安全、开放、进步的人文环境体系,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素质、生命安全意识提供保障。

“校园安全教育直接反映校园文明程度,是大学生安全成长的环境保证。”高校应把 安全教育落到实处,把安全教育落入教学计划,设置为必修课,让每个大学生都掌握处理安全事故的基本技能,经常性地开设各种专题讲座,对各类常见的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后果﹑防范措施﹑应急方法进行讲解和示范并且可以定期组织各种演习,如紧急疏散﹑逃生自救等演练,这样不但可以使部分安全事件消于无形,而且还能在发生安全事故时把损失降到最低。

(编校 :张新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