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征文 王雅佩:校园平安之心理安全

发布日期:2015-05-07    浏览次数: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征文 王雅佩:校园平安之心理安全

王雅佩 土水学院2014级

据不完全统计,人的一生遭受的心理侵害次数远比生理伤害多得多。然而,为何我们只能感受到社会乃至个人重视生理伤害,却没有人主动提起或赔偿心灵创伤?

这个问题我也久久无法了然于胸。但当我仔细斟酌后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安全隐患,因为如果人将所受伤害分类,能够分成生理伤害和心理伤害。那为何只有前一种伤害可以得到认可,后一种却被忽略呢?

而安全感的定义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有种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当最后字眼落定到感觉的时候我觉得就已经验证了心理安全的重要性,我们强调大学校园的安全因素如果只把生理安全当作主要内容显然是不全面的。但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确实被生命安全有关的演讲和叮嘱嚷得麻木了,却没有人引导我们去了解该设置怎样的心理防线?怎样去增强心理壁垒?怎样去疏解心理障碍?怎样去逾越心理禁地?

而我们的周围每天“人身安全”的口号却不绝于耳。显然,很多人将人身安全与生命安全混为一谈了,这显然是我们的传话筒们的认知错误了。但一想到这个问题的混淆让我对好多社会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不是火车头不稳,而是火车轨太歪!

广义的人身安全包括生命,健康,行动自由,住宅,人格,名誉等安全。人格的基本解释是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这意味着人格安全中包含人能够坚持自己的道德品质安全,我的理解是人可以对不公正的社会制度提出质疑,对不公平的约定俗成提出修正,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社会从根源上开始澄澈化。

当什么时候我们会感觉自己的心灵被侵害呢?毫不掩饰的说,中国人把自己的面子太当回事儿,把自己的尊严太不当回事儿。所以我们经常因为害怕别人说我们无病呻吟,做人矫情而掩饰了那些心里的不舒服甚至是压抑;我们经常怕别人看到我们的心灵创伤而像一头孤独的狼一样默默舔伤,却不想将一种心理伤疤酿成一道腐烂了的瘤;我们惧怕别人说自己心理有病,仿佛心灵有病就代表着有精神病一样。但细想,机器用的时间长了尚且需要保养,更何况是心理呢?物极必反,许那些坚信自己心理没一点问题的人就有着最大的问题吧!谁敢说他们没有太以自己为中心?谁敢说他们不是被某种早先接受的东西教化的过于偏执呢?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有着浓浓的担心,有没有人与我有一致的看法呢?会不会也有人认为我是在无病呻吟呢?但我觉得如果我没有勇气把这篇文章写出来才会说明我所处的这个社会已经不被我信任了,我的心理安全已经完全受到侵害了,或者我会认为我被这个社会教条了。

当我们的国家法律承认未成年人遭猥亵会蒙上心理阴影,可视为心理侵害时。我们隐约觉得我们有心理安全被保护的这项权利,但为什么我们在其他情况下也留下了心灵阴影却没有得到相关的保护呢?因为没有人诉求;因为更多的人认为只有自己遭到这种情况,没有人会真真帮到自己。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心理侵害的开始,因为没有人在这个邻域画出对错,而仅凭人们的道德已经无法起到约束作用时,大规模的心理侵害才拉开帷幕。然后,就像蝴蝶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当然,此时更多的人还是选择漠视,因为觉得离自己太远,抑或不认为以自己一力可以改变全局,所以他们连提一提都没有心思了。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了,但并不意味着心理安全的帷幕落下了,早在很久以前大洋彼岸这样的诉求已经直接导致了如今他们制度的日趋完善,所以他们开出了题为“脆弱不是耻辱”“成功可以多元化”“等题材的演讲,他们的心理治疗师就像牙医一样普遍……而我们只能从他们那里汲取着渴望已久的养分,这仿佛是我们唯一可以做到的了 。

心理在我国仍像远山一样飘渺,但我想关注心理安全会很大程度上的提升社会进步效率,生命伤害概率,个人生活质量。尤其对我国大学生来讲,一本,二本,三本院校平均下来有一半人过着生理无聊,心理空虚的大学生活。也就可以理解他们到了工作岗位上过上身体忙碌,心理茫然的岁月了。这样的状态必然导致他们人到中年却依然缺不了精神保姆的现实了!

以上所有文字全部从大部分状态与群体出发,请不要将不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例拿来反驳。除此以外,欢迎探讨!

(编校:张新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