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有洪 机械工程学院2014级
蓝天和白云的心一样,希望白鸽自由翱翔。 老师和父母的心一样,希望我们健康成长。 花开的日子我们走进大学校园这个快乐的地方,在平安校园愉快歌唱; 花开的日子我们遨游在大学校园这个知识的海洋,和老师一起编织梦想; 花开的日子我们愿意用心情的音符,去谱写和谐校园的欢快乐章。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高校是一个集教学、科研、生产和后勤保障服务于一体的特殊单位,是一个典型的小社会。它人员众多,构成复杂,需要重点防护的部位也多。按照传统做法,仅配备数十名保卫干部和保安人员,依靠简陋的防护设备、设施,终日疲于奔命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学校保卫工作的落后现状。保卫人员像坐在火山口上,有危如累卵的感觉,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总是担心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
要改变上述消极应付的局面,化被动为主动,高校保卫干部应始终把它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加以实践和探索。泉州师范学院在“平安校园”的创建中,从消防安全和抢险救援入手,组织学生保卫干部到该市消防大队特勤中队集训,学习消防知识和初步抢险救援技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实施这项工作之初,当我们提出“谁是创建‘平安校园’的主力军”时,多数人认为是学生,但也有一种杂音应声响起。持反对意见者认为,“学生是缴费来校学习的,不是来救火的;救火时消防官兵的事,否则,国家养这支部队干什么?”显然,这种说法不全面。固然重大火灾需要消防官兵,但是,一般火患呢?尤其是平时的防范更是需要学生的参与。学生不但需要具备自我防护知识和技能,还有相互救援、保卫学校的义务。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更加坚定了我们对于大学生在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的认识,于是,坚持把这项工作开展起来。实践证明:我们的这一举措是真确的,它是群防群治方针的一项成功的实践。
在高校校园内,大学生分布面广,可谓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它们既是校园安全事故的肇事者,也是校园安全的保护者。他们在宿舍里违规使用各种电热器,最容易引发火患。在各种实验中,尤其化学实验,违规操作也最容易造成火患和人生伤害事故。有不少学生贵重物品乱扔,睡觉时又不关门,容易造成财物失窃。不少学生好奇心强,分辨能力差,常常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导致上当受骗。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但由于大学生分布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所以,一旦校园出现险情,第一个发现的往往是他们,而如果他们掌握了消防灭火、抢险救援的只是技能时,在第一时间内排除险情的也往往是他们。他们是校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有了他们的参与,才能及时发现、排除险情;才能更自觉地遵守学校一切安全规定,防患于未然;并且一旦出现险情,才能把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因此,让学生参与创建“平安校园”活动,既有这种现实需要,也有这种实际可能。
让我们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 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地成长。未来不是梦,今天,在我们手中。
(编校:张新民 张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