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学院征文 曹学沅:创建“平安校园”之我见

发布日期:2015-05-22    浏览次数:

政法学院征文 曹学沅:创建“平安校园”之我见

曹学沅 政法学院2014级

平安校园内涵丰富,它既是校内治安良好的狭义“平安”,又是涵盖校内思想政治稳定、饮食、交通、医疗、消防、网络等方面的广义“平安”。稳定压倒一切,只有“长治”才能“久安”,因此,平安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常抓不懈。

建设长期稳定、环境和谐、校园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大度宽容和平共处的校园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基础。平安正融入校园的每个角落,没有平安作保证,学校构建和谐社会只能纸上谈兵,一切无从谈起,平安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谐社会”是“平安校园”的最高层次。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求知者的天堂,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安静、和谐、健康、平安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是全体师生的共同心愿,也是全社会的心声。校园平安好读书,一位在校大学生是这样说的:“校园平安关系到每个同学的切身利益,校园平安了,我们才能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学校不是沙漠中一块安定独立的绿洲,而是整个社会大环境中的一部分,始终接受着外部的影响,校园“安全”问题常常被师生们忽略,学生物品被盗、宿舍违章用电、饮食卫生、校园内飙车、打架斗殴、酗酒等等,这都构成了校园不安全因素。正是基于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为了消除校园不安全隐患,为广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著名心理学家马斯诺把“人身安全”作为“需求第五层次”第一位,可见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创建平安校园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以师生人身、生命和消防安全为重点,以提高师生安全意识为核心,以实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转变为目标,人人讲安全,个个都参与,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防患于未然。”从而体现创建平安校园现实的重要性。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教育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在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师生们是校园生活的主人,在建设校园安全文化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职员工是主导,结合学校实际,广泛开展以“珍爱生命”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主要内容的校园安全系列活动,通过寓教于活,进一步唤醒师生安全意识,增强自身安全责任感,营造校园“我要安全”氛围,塑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奠定创建平安校园基础。这一切都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从而建设并实现目标、追求、舆论氛围和谐统一的校园安全文化。

坚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从查处案件来看,作案者大都是个别学生,因此,加强学生法律知识和安全常识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和安全常识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警醒“蠢蠢欲动”的个别人。

坚持预防为主,提高防范能力。教育引导学生妥善保管个人随身物品,特别是贵重物品,切忌麻痹大意,警惕用电、用火隐患,从高校发生火灾情况来看,纵火少,基本都是学生平时不注意所致,因此,必须注意生活中安全问题的细节,加以防范学生外出找工作、实习或从事其它活动,更应该注意生命、财产、交通安全。

加强安全教育,发挥学生自我管理作用。重视安全教育,“逢会必讲安全”,加强情感沟通,从生活上思想上关心学生,帮助学生。

加强信息沟通。安全问题是具体的、现实的,面对突发事件和不安全因素主动上报,反馈信息,加强与保卫部门沟通,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使用网络资源讲文明,讲道德,做到深层次理解,好的网站与好的学府是共存的,做好它对学校知名度的提高有无可估量的作用。

(编校:张新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