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学院征文 侯玥:平安校园点滴论

发布日期:2015-05-22    浏览次数:

国际教育学院征文 侯玥:平安校园点滴论

侯玥 国际教育学院2014级

平安,在汉语大词典里的解释,是没有事故,没有危险,平稳安全。比喻冒了险而未遭受损伤或损失,也指心境处在平静安定的状态。《韩非子·解老》中“人无智愚,莫不有趋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 与《世说新语·文学》中“皆无想无因故也”均诠释了平安在古代社会的意义。南朝梁国刘孝标曾有注:“《周礼》有六梦:一曰正梦,谓无所感动,平安而梦也。” 亦如唐代岑参《逢入京使》诗云:“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平安对百姓的重要性溢于言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时间卷轴面向当今社会,学校成为了引领社会发展的前沿机构,是孕育新思想、新知识、新科技的重要园地,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和造就更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可靠基础和生力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创建平安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它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使学生专心向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全体教职工安心工作,心情舒畅地投身于教学、科研和行政、后勤管理工作中;促进依法办学,公平公正,形成文明整洁、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校园环境,增强师生的内聚力和荣誉感;更好地尊重人、依靠人、提高人,帮助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使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体现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软实力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协调社会经济发展,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自身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由此使学校成为平安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典型和中心”,必将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创建平安校园需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方式方法。创建平安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关怀;就是把学校建成一个能实现师生和谐相处,学校和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理想、稳定、融洽的团队;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均衡发展。创建平安校园体系庞大,需要遵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用科学的理念引导人,用正确的思想武装人,用美好的前景鼓舞人,用真挚的感情感染人,用良好的环境熏陶人。同时,创建平安校园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要点:

维护安全有序。就是要增强校园内部的安全防范措施,做好对学生的安全、自救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维护学校正规安定有效发展。

总之,创建安全校园是一项壮丽工程和美好事业,需要一代代师生员工同心共创,谱写新章。

时间荏苒,刚刚过去的3月26日,是校园安全教育日,是战鼓、是号角,我们应当把安全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常抓不懈,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扬起安全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竖起安全的旗帜,让我们抛开懈怠和迟疑,把握航向,共同努力,平安、和谐的校园乐章终将奏响。让同学们在平安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的学习,让同学们在平安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让同学们在平安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让校园因拥有我们而更加平安!

(编校:张新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