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寅曦 国际教育学院2014级
建设平安校园这是一个永久性的话题。不管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各界都在不断地呼吁倡导这个主题,可是既然一直呼吁就说明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始终做不到一个令大众满意的程度。是力度不够?还是安全意识太差?都有可能。但这些问题滋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我们对这个“平安校园”的认识不够。
所谓“平安”,狭义理解便是“没有事故,没有危险,平稳安全”。而在学校是指所有影响学校安全稳定和发展的工作的总称。当然这仅仅是理论,可是我们基于现实又不得不更加细分“平安”这个概念,关于校园平安,这个内容可算是非常之丰富了,它既包含普通面上狭义的“平安”,又包括在校园文化下的校内思想政治稳定,饮食,交通,医疗,消防,网络、财产、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平安”。而“平安校园”建设,则是新形势下高校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的新举措,是学校管理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夯实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础。
俗话说,只有“长治”才能“久安”。因此我们需要建设长期稳定,环境和谐,秩序井然的校园。即人与人之间大度宽容和平共处的校园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基础。平安正融入校园每个角落,没有平安作保证,学校构建和谐社会只能是纸上谈兵。平安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分隔的一部分,“和谐社会”是“平安校园”的最高层次。对此,高校制定严谨的校纪校规,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我们还要明确一点平安校园的重要性,我们为什么时时刻刻都在强调着,践行着这个话题呢?校园是与人沟通的场所,是求知者的天堂。能为每一位莘莘学子创造一个安静,和谐,健康,平安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想必是学校师生的共同心愿。学校并非是沙漠之中一块独立的绿洲,而是整个社会大环境中的一部分,始终接受着外部的影响,所以我们必当视之为全社会的心声,而学生物品被盗,宿舍违章用电,饮食卫生,校园内飙车,打架斗殴酗酒等等,无一不威胁着平安校园的建设。要说完全杜绝这些现象,想必是不太现实。所以,我们只能最大程度的彼此警示,彼此监督,将这些不良现象减少到极致。
在这里我们应该明确校园生活里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
首先便是防火。火灾的严重性自然不必多说,它给人带来的毁灭性也是非常巨大的,而往往引发火灾的却是一些我们看似理所当然的无心之举。比如说长时间插在插座上的插头绝缘皮老化导致线路发生短路,也或许是在宿舍里使用吹风机电磁炉等一些违规的大功率用电器。而对于男生来说还有一点,那便是一些吸烟的男生难免会把烟头或者烟灰抖落在被褥上,一来二去往往会引发火灾。这些都是平日的无心之举,但也都不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注重平时的一举一动是很有必要的明智之举。
其次便是防盗。这个问题经常会困扰一些大一的新生,由于刚刚入校不久,对周围的环境,朋友等等一切都处在适应和体验阶段,所以那些行骗的人往往把目标投向这样一个群体,通常便以各种推销人员的身份进出宿舍踩点,随后再寻找合适的机会入室行盗。当然也不仅仅如此,即使是一些老生也难免会有忘记锁门或者遗失钥匙的情况。大家肯定都有着深切感悟,如今的手机不仅仅只是个通讯工具,上面包含的个人信息小至各个联系人,大到银行支付宝等一些重要的账号密码,而钱包的重要性更是不必多说,大部分几乎所有的银行卡学生卡以及身份证都在钱包里,钱包一丢麻烦不断,所以加强宿舍防盗也是很重要的一项举措。
还有人身安全同样是该注意的一大问题。步入大学不受管束或者极少受管束的生活让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得多,外出聚餐约会什么的可以说是家常便饭。而大家也更钟情于夜间活动,这时往往也是事故多发时间,所以夜晚外出的同学该注意时间的把控,不宜太迟,尽量挑大路走,对于女生来说,不要单独跟不熟悉的男生出去,交友过程中更是该注意不可太过轻信别人,做到自身人身安全最大化。
若想避免校园生活安全隐患,必然少不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它是教育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相互融合,表现在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在《大学生安全知识必读》中讲到,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文化安全意识。一是坚决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校园文化阵地;二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三是批判吸收西方文化,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塑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奠定创建平安校园基础,这一切都需要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够建设并实现目标及舆论范围和谐统一的校园安全文化。
建设“平安校园”是学校和家长共同致力的事情,而且该成为学生自觉活动。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早地融入社会,亲身参与系列活动,严格遵守学校制定的一系列安全制度,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这些虽说不能完全贯彻“平安校园”的建设主旨,但至少可以净化我们的学习生活环境,让我们能够朝着“平安校园”这个最终目标一步一步坚实地走去。
(编校:张新民 张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