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存花 生命科学学院2013级
苏格拉底曾说:“真正的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发生着不断地变化。于此同时,我们对健康知识也越来越关注。人们在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求更好的精神享受。然而,在这期间我们往往会由于缺乏知识而出现很多偏差。特别是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我们从中学进入大学时,面对一个新的环境,将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通过学习和体会将介绍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能掌握正确理解社会,文化与自我的方法,学会有效筹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以清醒的认识,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走向成才之路。
处于现在的生活时代,我们享受着各种优质的条件,追求严格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浪漫的情感,但是与此同时也会面临着心理问题和冲突。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对于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所谓心理健康,从狭义就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是离不开的,大学生更是不容忽视。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太少,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存在着很多的心理问题,为预防和消除亚健康状态,大学生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适度运动(2)全面均衡适量的营养(3)保持心理健康(4)提高自我保健意识(5)适时干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定,一般参照四个标准:
⑴经验标准,即当事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研究者凭自己的经验对当事人心理健康进行评定;
⑵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断;
⑶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
⑷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及正常标准。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⑴生活适应问题;
⑵学业问题;
⑶情绪情感问题;
⑷人际关系问题;
⑸人格与性教育问题;
⑹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① 社会层面、②家庭层面、③教育层面、④自身层面
进入大学后,要学习专业知识,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我们在理解和吸收上会越来越吃力,心情也会越来越烦躁,这时候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学习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大学就是一个缩小的社会,我们会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这就涉及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大学生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也很容易冲动。还有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很容易造成同学之间的尔虞我诈,极度的不信任。因此,我们要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真心待人。
大学生一方面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短处;既要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另一方面要悦纳自己,优点长处、缺点短处都要接受,一个人的长相、出生是无法选择的,只有悦纳自己,才是最实际明智的态度。
成功与失败不能简单归因。主观努力、个人能力强、机遇好、有外界力量相助、任务容易是获得成功的有利条件;而机遇不好、任务难度大、主观不努力、能力欠缺是造成失败的因素。要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扩大“视野”,既要看到自身因素,又要看到外部因素;既要看到客观条件,又要分析主观努力程度,从而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相应的调整。
三.如何正确的认识自我
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是丰富而深刻的,同时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有不完善之处。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偏差。
㈠大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的偏差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过度的自我接受和过度的自我拒绝。 ㈡大学生在自我体验方面的偏差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过度的自尊心和过强的自卑感。 ㈢大学生自我意识方面的偏差:
①“自我中心主义”倾向;
② 过分的独立意向;
③ 过分的依赖心理;
④ 不当从众行为倾向;
⑤ 过分追求完美。
四.如何处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因此,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对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是值得每一个大学生去学习和了解的,只有解决了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才能更好地成长成才。更好的服务与社会,孝敬父母。就让我们积极响应,让更多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从心里有所重视,认真去了解关于大学生心理安全方面的知识,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
(编校:张新民 张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