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彦海,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我校化学化工学院01级本科毕业生,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获得者,现已从业。
捧着他的简历,在事先约好的地点,我欣喜地等待着,更确切地说是期待,期待着一位学生中的佼佼者。“只闻其人不听其声”的缺憾,多方的赞誉让我对这位“传奇人物”不免十分好奇。午时一刻,他准时赴约。背上一挎包,脸上堆着微笑;手里一雪糕,为我准备的。
最深的印象:纯朴!纯朴的笑,纯朴的问候,纯朴的介绍,伴有一种不可抗拒的亲切感。
交谈中,不经意间我们就谈到了学校里的生活。回忆入学之初,他以高考重点线进入宁夏大学。为此有些惋惜,又很不甘心。开始的日子,只是木然地上课、吃饭,平平淡淡地做作业、自习,毫无生机的生活让他几乎厌倦。斗转星移,他开始醒悟。宁夏大学也是成才的好地方,因为这里有许多优秀的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他走进了最感兴趣的实验室。学术科研的一路攀登是很困难的。在老师的指导下,他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始了一步步蜗牛般的爬行。前瞻的研究方向,理论丰富的研究方案,科学的研究方法,大量的感性材料,屡屡失败的实验操作,没有哪一样能离开恩师的帮助。在确定研究方向后的好多个不眠之夜,他都在为寻求可行的方案而苦思冥想,因为实验得不出预期的结果而对视天花板。看着满桌的资料,他依然在下一个太阳升起的时候,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坚持着,努力着,那个寒假里,他与老师并肩作战,在冬夜的实验室里忙碌着直到过年。新年钟声响了,“又是一年春来到”,柳絮漫天飘,桃花红了,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聆听着悦耳的歌谣,他与老师也似乎看到了希望。刚过完年,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实验,不记得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周而复始奔波于那个熟悉的实验室;不记得多少次,他与老师共同探讨问题直至深夜。孜孜不倦地研习,屡试屡败,他没有退缩,没有放弃。
2005年11月22日~27日,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上海复旦大学隆重举行。杨彦海的“煤矸石中提取氧化铝、氧化硅的生态化利用技术研究报告”一文夺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满载而归的他异乎寻常得平静,老师希望他办一个讲座,讲述研究的经历,被他婉言谢绝了。我听后,十分诧异地问他原因。他告诉我:“我是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获得了今天的成绩,鲜花和掌声会将你高高捧起,倘若忘乎所以,你就会摔得很惨。”我也随着他笑了。我敬佩他的那份纯朴与真实。之后,他告诉我在学校里,他最感谢的是老师,是老师给了他诸多的教诲,细心的叮咛,这一切让他对母校,对师长充满了感激之情,也让他在走出校园的日子里受益匪浅。言语之中,我能感受到他对母校深深的依恋,对博学的老师,对美丽的校园,对丰富的大学生活,还有他茁壮成长的这方热土,都一往情深。
谈论中,我向他讨教学习的经验,他很清晰地告诉我,大学是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如果你会用、能用,而且能用好,它将会为你带来无尽的”财富”。同时,要学会总结,要能针对自己的发展情况和自己的特点给自己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学习,你一定会事半功倍,获益良多。
当我问到他现在的状况时,他坦率地告诉我:毕业后,他去了广州,在那段时间里,他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在一家大公司里做营销,尽管业绩很高,可是因为自己以前不注意英语的学习,失去了很好的机会。他建议我们好好学习英语,针对自己的爱好一定要培养一技之长。
采访结束时,我们在校园里默默地随意漫步,他告诉我:马上又要踏上新的征程,开始新的跋涉了。一年落叶的凋零带来的是下一年新叶的萌生,让我们期待春的来临吧。
(作者系化工学院2004级学生)
编校 李璐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