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讲课,碰到重要概念或内容,他都会放慢语速,尽量让学生听清、听懂,他还会将学科前沿、企业实践和研究方法以及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随时贯穿在教学内容中,力求给学生最新的信息……他就是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马玉龙教授。
马玉龙老师1988年从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一直在高校教学一线工作。在浙江大学完成了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学习,主要研究方向是废物治理与资源化利用。200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0年入选宁夏“新世纪313人才工程”。2009年获国家级学生创新成果优秀指导教师奖和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曾获宁夏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宁夏高科技产品1项,获宁夏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20余篇。目前,担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专家服务团成员、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专家联合会成员、宁夏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2008年宁夏大学进入“211工程” 高校行列,学校的定位、办学目标有了新的变化,化学化工学院的教学管理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怎样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分管教学的副院长马玉龙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他从教学检查入手,开始教学管理改革。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量化、细化教学质量考核指标,使学院评先评优、年度考核有了科学依据。2009年起,化工学院首创“青年教师说课大赛”,不仅考察青年教师的讲课水平,还对青年教师的课堂讲授目的、方法、内容、效果、实验等进行考察,进一步提高了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技能。2010年起,学院在本科毕业生的论文答辩评委中加入了企业专家或企业领导,不仅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要求,而且扩大了学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马玉龙主动与加错学生成绩、教学检查中出现问题的教师谈心,严格执行学院教学管理处罚制度。由于他的身体力行,化工学院的教学管理年年迈上新台阶。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马玉龙老师最深的体会是:“大学的讲坛必须靠科研来支撑”,宁夏大学作为教学研究型大学,“不会搞科研的教师,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外界信息,马玉龙老师每天都会查阅本学科世界前沿和学术动态,“科学研究不能关门搞,要会查资料、分析资料,做别人没有做过的”,2009年,他指导本科生参加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荣获三等奖。
马玉龙老师特别强调实践和动手能力对学生的成材极端重要,引导学生服务社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尽一份力量。2004年博士毕业后,宁夏的启元药业、多维药业、伊品生物公司留下了他的足迹,2005年暑假,他几乎没有休息,整天泡在宁夏伊品生物公司的车间,“大生产、大车间的知识我们是缺乏的,我应当去学习”,马玉龙老师如是说。近年来,他与宁夏伊品生物公司合作承担了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工业生物发酵行业分离纯化节能清洁生产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项目改进了赖氨酸和味精的提取分离工艺,将废水成功用于生产有机复合肥,废渣用于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既解决了环保问题,又达到废物利用的目的,直接减少COD超过4万吨,为企业年新增产值4547万元;苏氨酸产品开发项目使吨苏氨酸生产成本由现在的9000元,降低到8000元左右,项目推广实施后,可为企业年新增产值4882万元。马玉龙老师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注重企业员工尤其是科技创新骨干的培养,近年来,他为企业进行技术培训超过1000人次,并将自己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研发理念带到企业,促进了企业研发水平的发展。
培养人才,锻炼人才,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青年人才持续不断地涌现出来,是大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踏上讲台那天起,马玉龙老师就深刻认识到育人的重大责任,他总是说:“化工学院就是一个人才加工厂,学院的目标就是向社会输送合格产品。”透过马院长郑重的表情,我分明看到了化学化工学院人才辈出的美好前景。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谓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景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仿他。在我看来,马玉龙老师无论是治学还是育人,都达到了高山景行的境界,让学生深深仰慕。
(潘文飞:化工学院07级学生,校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