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那株木麻黄 ——记 “师德建设年”先进个人张廷杰

发布日期:2009-10-01    浏览次数:

采访张老师那天,天气格外寒冷,我来到张老师家时,门已经打开了,虽然是一个细小的情节,但是我的心一下子暖了起来,“邻家爷爷”这是我对张老师的第一印象。张老师把我领进书房,我被满屋子的书惊呆了,这简直就是个图书馆哪!

张老师告诉我,他出生在兵荒马乱的大革命时代。解放后,村里人认识到新社会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就请了老师在窑洞里教他们读书识字,一个老师承担着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1972年高校恢复招生,他考入宁夏师范学院。那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仅靠每月22元5角钱的补助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粉碎“四人帮”后,老师感到知识不足,通过刻苦学习又考取了宁夏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便在中文系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年。在三尺讲台上,他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心血。他说:“我是个老师,我不需要什么回报,我的职责就是教好书。教好书也是一门学问。”他主张学生背作品,他说没有这些做基础,学习古代文学便是空中楼阁。同时,他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他用语言来播种,用粉笔来耕耘,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每一堂课,都努力为学生打开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在担任原宁夏大学中文系党总支书记期间,张老师恪尽职守,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学位点建设、重点学科建设以及教学改革、科研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曾获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综合治理先进个人”以及“普法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怀着对张老师的敬仰之情,我拜读了他的《宋词艺术论》和《宁夏战事诗研究》等著作。王十仪先生这样评价他:“他撰述的文章,提出一些新观点,表明自己的看法,大有一语道破之意,他的论述,体现了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他笔耕不辍,主编了《第三届时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和《宋词艺术词典》等著作,独立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其科研成果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赞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采访中我还了解到张老师是个音乐爱好者,会演奏笛子、二胡、扬琴等乐器,是宁夏大学乐队的一员;他钟情于书法,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更是情有独钟,常常临摹;他还是一个球类爱好者,年轻的时候经常打球。

以往我对“师德”的理解总停留在“生动感人,催人泪下”的层面中,但是这次采访让我重新理解了“师德”的内涵,师德是不慕浮华忘我工作的执着,是宽容与爱铸就的人格魅力,是既教书又育人,是平凡而朴素的点点滴滴。师德是榜样、是魅力、是教育事业飘扬的一面旗······张老师就像一株朔风中的木麻黄,在贫瘠的沙滩上,默默地与风沙抗争,护卫着一园绿色,向我们昭示着深沉的情意与坚定的操守。

(作者系人文学院2004级学生)

编校 李璐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