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奖励大会上,由我校葡萄酒学院副院长张军翔教授主持的“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质稳产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该项目紧密围绕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针对种植模式不规范、肥水利用率低、病虫时有危害、产量低而不稳、规模生产效益低等瓶颈问题,深入开展酿酒葡萄优质稳产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为宁夏酿酒葡萄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项目在埋土防寒地区酿酒葡萄整形及管理模式、贺兰山东麓产区葡萄园土肥水综合管理和水肥一体化、酿酒葡萄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葡萄出土设备研发等成果上具有创新性,成果及先进技术的整体应用全面提升了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栽培技术,形成了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酿酒葡萄栽培“宁夏模式”。
赤落蒲桃叶,香微甘草花
自古以来,贺兰山东麓就有着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地理优势。其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以及昼夜温差大等环境因素,则是大自然赋予植物累积糖分的有利条件。在以上地理优势的影响下,贺兰山东麓从古代起就成为发展葡萄种植业的优选之地,诗人贯休的“赤落蒲桃叶,香微甘草花”就是对这块优选之地大量栽种葡萄之盛况的最佳佐证。而建国以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传统的葡萄种植业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在继续发展鲜食葡萄种植业的同时,当地还将种植品种重点转向为酿酒葡萄,并成片地建立起标准化葡萄种植园,先后从国外引进适宜酿制红、白葡萄酒的赤霞珠、品丽珠等无病毒种苗,大面积推广栽培。从那时起,酿酒葡萄种植逐渐成为带动宁夏地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柱产业之一,在经济结构组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原有的种植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种植品种过于混杂、种植规模不合理、栽培技术不规范、葡萄蓄水蓄肥量低、时常发生的病虫害、劳动生产率低下……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葡萄的产量无法满足我区生产发展的需要。针对以上瓶颈问题,我校葡萄酒学院在实地考察以后成立项目组,并先后承担起“自治区科技攻关农业重大专项”、“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部门农业推广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在贺兰山东麓深入开展酿酒葡萄优质稳产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旨在提供酿酒葡萄产业发展的支撑技术、将葡萄酒产业打造为宁夏支柱产业。“虽然宁夏的葡萄酒产业在国际上颇有声誉,但是从技术角度来看,它仍存有大量的上升空间。”当谈及我区的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时,我校葡萄酒学院副院长张军翔如是说。作为“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优质稳产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的主持人,张军翔院长在葡萄栽种、葡萄酒酿造方面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他见证了该项目从诞生到获奖的全过程。他指出:这样的上升空间既存在在栽培技术里,也存在于酿酒工艺中,而该项目的研究方向则偏向于栽培技术的提升。
将科研写在大地上
在历时十年的项目推进过程中,张军翔和他的团队,不仅深入研究了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所存在的多方面问题,还提出了一些具有突破性的解决方案和栽培技术。第一项技术就是“葡萄整形及越冬防寒”。在栽培过程中,葡萄的主干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粗,其上所伸展出去的藤干会逐渐发散生长。到处生长的枝干不仅给越冬埋土带来了困难,还会在成熟的季节将葡萄结的到处都是、增大机械化操作难度。针对此弊端,张军翔院长带领团队对树型进行了改造,将原有的树型改造成为“斜杆树型”——改造后的葡萄枝干在生长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规律性,所结出的果实最终也会处于同一水平高度。这种方式使得后期的枝条修剪、果实采摘、埋土防寒等工作都可以采用机械化作业的方式,在节省劳动力的同时,生产规模也被逐渐扩大,大大提高了葡萄的产量。“葡萄的生产不仅要重数量,也要重质量。”针对葡萄蓄水蓄肥量低的问题,团队则选用“水肥一体化”的方法,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团队从生产实践出发提出了相应的配套技术,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葡萄的质量也被大大提升。项目团队还摸清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建立了葡萄主要病虫害田间流行的预测预报模型及配套防治标准;研制了四代出土机,并筛选组合国内外葡萄生产机械,实现了葡萄园管理工作64%以上的机械化,提高工效62.7%;研究了葡萄综合抗寒技术,重点研发示范了聚苯乙烯颗粒毯覆盖葡萄越冬防寒技术,实现了葡萄薄埋土越冬……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就如果贺兰山东麓结出的串串葡萄——颗颗晶莹、颗颗饱满!
张军翔教授坚持:“科研一定要写在大地上。”像葡萄栽培这样扎根于大地的项目,落实到实际生产更是必不可缺的环节。相较于研究问题、发明新技术这些环节,将项目成果推广到实际生产中去也绝非易事。光是在“将科研写在大地上”的过程中,项目团队就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在与葡萄种植户交流种植所存在的问题时,双方的意见都能达成一致;而当劝说种植户采用团队所提出的种植方法时,他们却犹豫、退缩了。“他们的顾虑是可以理解的。”张军翔院长说:“一方面,他们都是种植葡萄的老手,对自己所持有的那一套方法仍有所依赖;另一方面,他们都靠种植葡萄来养家糊口,没有看到实际成果,当然都会选择避开未知的风险。”面对种植户的顾虑,团队成员并没有气馁,他们在当地建立起了示范田——在葡萄种植地的中心地带选取并承包一块土地,并在这块地上运用他们发明创造的技术和方法去种植葡萄。第二年,当看到葡萄成熟并卖得好价钱时,种植户们的顾虑终于被打消了。越来越多的种植户纷纷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学习先进的技术与方法、改造原有的生产模式。在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下,项目成果终于被广泛落实!在最近的3年,项目在贺兰山东麓不同小产区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2.3万亩以上,节支增收超过1.7亿元。同时还制订了10项地方技术标准,发表了学术论文30余篇,指导完成硕士学位论文12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申请专利6项,开展葡萄栽培技术培训20余次。目前宁夏地区90%以上新建葡萄园,70%以上老葡萄园改造使用项目成果。
科研反哺教学,助力人才培养
任何一所大学的中心任务都是培养人才,而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应该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紧密连接起来,让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当下,教学教材对于最新的研究成果的体现较为落后,但老师却是与时代并进着的,如果老师能及时地将最新的科研进展和成果反馈在教学中,则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作为这一项目的重要参与方,葡萄酒学院倡导应用型教学,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学院在承担实施各项科研项目的同时,会将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应用在日常教学中,于无形之中让学生对行业前沿有更多的了解。张军翔教授在推进该项目的同时,也时刻不忘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葡萄酒学院的副院长,他十分重视学院的人才培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他不仅向学生传授课内的专业知识,还经常与学生们分享业内前沿的科研成果和自己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他所带的学生都对他表示十分尊敬,不仅是因为他那渊博的学识,还有如君子一般的谦谦风度。今年的教师节,他带过的研究生李超专门为他制作了一篇精美的微信图文,在向张军翔教授表示节日快乐的同时,回忆了师生相处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恩与尊敬。
任何学科领域的研究都是无止境的,当团队解决掉以往存在的问题时,新的问题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被挖掘出来,但在这过程中,总有些东西是不曾变过的。“在葡萄种植机械化、集约化两方面上,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所以葡萄栽培这一领域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不仅受到宁夏政府的重视,也受到来自中央的高度重视:宁夏要做大做强葡萄酒产业,让这一产业朝着宁夏支柱产业发展!”张军翔院长说道。时刻看到存在着的差距、时刻明白肩上承担着的使命、时刻将“为把葡萄酒产业发展成为宁夏的支柱产业”的目标放在心中,这不仅是项目仍将继续深入进行的原因与动力,也是项目团队所蕴含的科研精神的最佳诠释!
(记者 张新民 通讯员 封宏砚 张政 罗海艳 参加采访和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