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舍的舍得与不舍

发布日期:2018-03-29    浏览次数:

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参加过渡江战役、抗美援朝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祖国铁路建设。晚年,他连续16 年坚持资助宁大农学院的优秀学子,他低调简朴,开朗幽默,体格健朗,自称“老小伙儿”。他把温暖带给学生,将感恩带出校园。

始终舍得人间情

从2002 年至今,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先生一直低调地做着一件事——资助宁夏大学农学院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如今,他已经是这些受资助学生口中敬爱的“田爷爷”,在每年两次的“见面会”上,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及个人情感问题,都是老先生及其一家人一起讨论的话题,他把资助对象视为家庭成员,采取亲情管理模式。“家庭式”的管理模式,拉近了田舍与受资助学生之间的关系。他时常关心受助学生的成长,与他们谈理想,讲奉献,让他们以袁隆平为榜样,为农业献才献计。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关心受助学生的情况,他们还特地建了“感恩的一些人”微信群,以方便他们之间的交流。

“田爷爷”是宁夏文化厅离休干部、革命文艺战士田舍。离休后他做了从事炸鸡生意的个体户,他做生意挣钱的目的之一就是资助大学生。他的资助条件首先要求对方学习必须非常优秀,第二家庭经济条件确实困难,第三毕业后尽可能为农业、农村、农民做贡献。

田舍资助经济困难学子,并不局限于经济供给,还从思想和情感上给予受助学生更多关注。他每年要给受助学生开两次家庭会议,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感动态,像家人一样参与每一位学生的全方位成长情况。“他们就像是我的儿孙一样,我们就是一家人。”田舍说。“孩子们到银川,如果没找到住的地方,我就会让她们来我们家,住我孙女的卧室。他们也都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田舍的爱人陈梗莲说道。

田舍与农学院受助学生的结缘要追溯到199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田舍看见农学院食品工程系的设施设备不齐全,且有些破旧,他当即决定捐出7000元用于宁大农学院设备采购。回家后,他拿着7000元现金从银川骑自行车到永宁县农学院老教区(合并前),交给了时任农学院食品工程系主任何建国的手里。

正式资助宁夏大学农学院学生是从2002年开始。据农学院原教务处处长徐兆桢教授介绍,经过他的牵线搭桥,田舍从他的炸鸡店营业收入和养老金中抠出来的钱资助品学兼优的经济困难学子。他先后资助了丁凯、杨飞(本科二年级至硕士研究生毕业)、金凤霞、常春燕、蔡启明、何玲、王丽、张惠丽、李会文、庞洪翠等硕士生,陈立海等本科生共计16人。其中常春燕已在读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李会文毕业后,任张掖生化工厂厂长助理;庞洪翠自愿支援西藏,在拉萨农业高等学校当老师。对于孩子们的选择,田舍十分欣慰和满意。

始终不舍大情怀

田舍认为宁夏要腾飞,农业要先行。

由于对农业的情有独钟和对宁夏这个第二故乡的独特情怀,田舍开启了捐资育人的道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多培养几个农业专家。他曾说等到宁夏60年大庆、70年大庆的时候,

他资助的孩子能够汇成一个团队,成为宁夏农业技术的中坚力量,如此,作为一个宁夏人也就没白活。

“我的梦想就是为宁夏培养高层次人才做贡献!”田舍说,对于连续十几年坚持资助宁大农学院学生这件事,他认为这很微不足道,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服务社会罢了。而对于多年来的具体捐资数额,他早已记不清了。

曾经田舍被查出癌症,去北京手术的前一天,他对当时受他资助的学生杨飞说,如果此

行回不来了,他的家人会把这支“接力棒”传递下去,希望杨飞能够安心学习,不要因为他或者其他的事分心。当时的杨飞十分感动,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田爷爷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个人,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深的思想境界,是我们这些晚辈难以达到的”。杨飞说。

徐兆桢在评价田舍先生时说:“田老的所作所为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响应社会,动员社会力量,培育和发展民间公益事业,关心爱护学生成长,把献爱心活动坚持到底,传递到下一代。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最美银川人’和精神文明的楷模。”田老先生在身患重病花费巨大的情况下,仍然惦记着受助学生并继续资助,而且还要把这种精神传承给后人,精神实为可贵。

(田舍,1934 年出生于扬州市,曾就读于江苏省立扬州中学。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革命文艺战士,曾参加渡江战役、抗美援朝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祖国铁路建设。1958 年奉命转业宁夏,在宁夏文艺界工作四十余年,出版有田舍剧作集《西夏昊王》和田舍小说集《庶民春秋》。现为宁夏文化厅离休干部,中共党员,国家一级编剧,宁夏西夏史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员。)

                                            (金海艳  马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