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之不去的黄土情

发布日期:2013-06-07    浏览次数:

初冬的早晨,寒风凛冽。当我如约走进全国著名教授、人文地理学家、经济地理学家、国土规划与国土整治专家、被誉为“宁夏通”的汪一鸣教授办公室时,他正在整理资料。见我来了,推开案头盈尺厚的资料,顺手拉过来一把椅子请我坐下。他摘下眼镜,一边用布擦着,一边和我聊了起来。

1962年,汪一鸣教授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成为中国地理学界老前辈吴传钧博士的研究助手。工作期间,他跟随吴先生跑遍京、津、冀和三晋大地,考察水资源与工业布局、城市布局的关系,与吴先生同搭木船飞渡风陵渡黄河激流,共乘汽车跨越太行山峻岭悬崖等惊险场景至今让他难以忘怀。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吴先生身边工作,无论从治学态度、研究方法还是处世之道,汪一鸣教授都获益匪浅。吴先生提出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研究之核心的理论观点,为汪教授后来的研究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汪一鸣承担了“华北工业布局研究”课题中“工业布局与水资源条件关系”子课题的研究,撰写了“华北主要城市的工业用水问题”研究报告。这一研究报告在当时华北水资源问题尚未引起国人重视的情况下,首先提出了工业用水问题及解决途径,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术界的重视与好评,被认为是国内首次系统地研究地区工业布局与水资源之间关系的重要研究成果。如果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戴一顶科学家的桂冠,这绝对不是汪一鸣在中学校园里把自制望远镜对准遥远星空时的幻想,而是实实在在的一条金光大道。然而,20世纪60年代的那场狂涛把他从科学的殿堂重重地摔到了茫茫荒原的大西北。

科学研究曾被人戏之为“国家拿钱满足科研者的兴趣”。自从踏上宁夏这片热土的那一刻起,汪一鸣教授便与此“福”绝缘。抚摸着西夏王朝留下的残垣断壁,火辣辣的太阳晒得大地直冒青烟,灵感却如同汩汩的泉水,从汪一鸣教授的脑门沁出,一直浸透了他全部的身心。从此,清寂的宁夏图书馆里多了一位痴迷的读者,汪教授也自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宁夏历史地理研究之旅。在他的办公室里,随手从他的书架上抽出一些论文、著作,我们竟越翻越糊涂。他学的是地理专业,竟与经济、生态、历史、甚至考古接了火;他的职业是机关干部,却在学术界纵横驰骋;他的基础打在自然科学领域,却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建树颇多。发表他论文的有《地理学报》、《人民黄河》、《数量经济》、《西北史地》……他的论著有《宁夏生态环境评价与科技发展战略》、《西夏都城兴庆府初探》、《宁夏国土开发整治总体规划》、《不发达地区国土开发整治研究》、《闽宁合作动力机制与运行机制》、《宁夏人地关系演化研究》……汪一鸣教授正式出版的论文、专著多达数百万字,可谓著作等身。他花费大量的业余时间从事宁夏地理特别是宁夏经济地理、历史地理的研究。他以较广博的地理科学理论为基础,不断注意从相邻的最新科学成果中汲取营养,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交叉研究,写出了一些见解独到、独具风格的论文。他不拘泥于地理学的传统方法论,在研究中引进系统科学方法和时间动态因素,把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他不仅将世界上有关地区与宁夏地区的空间差异进行对比分析,而且对地理现象沿时间轴进行纵向比较,把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地理研究在深度上前进了一大步。他又把生态科学和经济科学的理论方法引入地理学研究领域,把区域人地关系的研究与区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的研究综合在一起,使地理学研究更有广度和深度。他坚持学术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使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从而提高了研究工作的针对性与前瞻性。

1984年,汪一鸣教授调到自治区国土规划办公室工作。从此,他便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宁夏国土开发整治方面的研究中去。在乌鲁木齐召开的全国经济地理学术讨论会上,他提交的《综合开发黄河上游河段,建设西北第一个大产业带》等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他在文章中指出,大西北国土辽阔,有丰富的资源,但缺乏足够的水源和人才。开发大西北必须从水利建设、交通建设和培养人才着手,并且首次提出了“重点开发黄河上游水利水能资源及其沿岸矿产资源、农牧资源和旅游资源,建设黄河上游产业走廊,使之成为大西北第一个大产业带”的观点。与会专家和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对这一观点非常重视,将此建议吸收到《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中。无独有偶,1988年,著名社会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和著名科学家、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经过数次的西北考察,也提出建设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的设想,这一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的战略性建议,在开发区域与开发重点上与汪一鸣教授竟不谋而合。

尽管在那时既无研究课题立项,又无任何经费支持,汪一鸣教授就凭着他一股兴趣,一种执着,在艰苦条件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他梦想“戴一顶科学家的桂冠”的愿望却始终没有实现。其实,他也有过很多机会。1978后,他的母校北大,原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及上海、杭州、桂林、长沙等地的院校和科研单位都曾请他去工作。在那良好的环境条件下他定能成长为一棵大树,但宁夏多方挽留,他于是一一谢绝了各地的邀请,依然留在了他深深眷恋的这片贫瘠的热土。

如今,汪一鸣教授获得过科技成果奖有20余项,曾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他又被中国地理学会评选为首批资深会员,也是陕、宁、青、内蒙古四省区唯一当选的首批资深会员。类似的奖励和荣誉还有很多。对于汪一鸣教授来说,这些已经并不重要。他心中现存的还是童年的梦想,青年时对科学研究的追求。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2000年退休后,他又被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聘为硕士生导师和兼职教授,他的渊博学识和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今天,在宁夏大学的学术环境里,他更加精力充沛地投入科研和教学上。在以宁夏大学专业人员为主体承担的大型研究项目《宁夏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研究》中,汪一鸣教授是牵头人之一。

走出汪教授的办公室的一刹那,我看到了他嘴角一掠而过的那缕微笑,那微笑无疑在告诉我们,他将继续在科研领域里上下求索,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浇灌宁夏这片黄土。

(作者林智:宁夏大学党委宣传部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