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这样炼成的

发布日期:2010-06-22    浏览次数:

化工学院的本科专业有化学(分析和师范)、化学工程、应化、制药、材料化学,是典型的理学和工学专业相交融的学院,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突特色”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把工科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现代工程师”,理科学生培养成为“专门性高级人才”。“ 地方性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与地方经济支柱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的需求相衔接。”本着这一理念,在刘万毅院长主持下,2002年以来,化学化工学院进行了三轮课程设置、教材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高等教育不应该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应该注重对学生三个能力的培养,即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刘万毅院长向笔者强调说,他将大学的课程形象地比喻成为一颗颗珍珠,培养学生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把一颗颗珍珠穿起来,有的学生穿成了项链,有的学生穿成了手链……在这种增强学生能力培养的理念指导下,学院通过课程的整合,适当压缩理论课时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创新实验。“如何通过加强过程管理保障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及质量等是化工学院多年来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2009年学院实践教学经验的总结——《理工大学生课堂外科技实践活动:体系、流程与质量保障体系——以化学化工类专业为例》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先后研究形成了《化学化工学院工科专业学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指南》、《化学化工学院关于加强生产实习过程管理的规定》等多个指导性教学与管理文件,把深入开展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建设实习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三年来,学院有19.7% 的毕业生参加过学院教师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课题研究70多个,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学生参加创新实验的积极性逐年高涨,仅2010年,申报创新实验项目44个,参与学生占年级学生总数的50%。

“眼光决定出路”,这是刘万毅的信念,并将其用于指导人才培养的实践。2006年,一向对新生事物非常敏感的他,看到数字化技术在现代化工企业中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他决心要建设一个数字化仿真实验室。化工仿真教学是以仿真机为工具,用实时数学模型代替真实工厂或仪器进行实习、实训教学的一门新技术,在区内高校还没有被采用。采用仿真教学可以克服通常实践教学中由于分析仪器价格昂贵、台数少,学生只能观摩看演示,得不到训练等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出能熟练操作和具备研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当时学校经费紧缺,怎么办?“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抢抓机遇,千方百计获得政策支持!”刘院长扬起略显瘦削的下巴,表现出坚韧的毅力。在他及学院党政一班人同心协力努力下,2007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2008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09年国家级化工类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申报成功为学院陆续争取到近700万元的建设经费。两年多来,数字化仿真实验室已经为全院学生开设了《仿真实验》课,有一千多名在校学生和区内化工企业员工从这里通过培训取得国家级化工类高级或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有20多名教师通过培训取得国家级职业技能培训师的资格。“仿真实验室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就业机会,也密切了学院与区内化工行业的合作与联系。”刘院长向我介绍了学院的9家持久、稳固、友好的企业实习基地:宁夏英力特集团公司、宝塔石化、伊品制药、多维药业、启元药业、宁化、地矿局检测中心、环保局环监站、区食品检测检验站。这些产学研基地,为学生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学院申报“宁夏化工行业大学生岗前技能培训基地”已得到区教育厅批准,在培养出特色人才的同时,宁夏大学化工学院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越来越凸显。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是刘万毅院长对人才培养的又一创新,它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的问题。从2006年起,化工学院与宁夏英力特集团公司建立并实践了“3+1”培养模式,连续三届共30名学生,在校学习三年后,外送到华东理工大学进行化工专业(聚氯乙烯方向)学习一年,定向为企业培养,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宁东基地的中化化肥公司等企业主动来学院商谈学生订单培养事宜。

听了刘万毅的介绍和讲述,我深表赞同,并向他描述了我参加本院3#楼学生公寓党支部的换届改选活动,对学院学生党员卓越的组织能力十分赞赏。像一个听到夸奖自己孩子的父亲,他整个人突然生动起来,脸上洋溢着发自肺腑的笑容,他说,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是他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优秀学生创立了学院的品牌,我们必须重视对他们的个性培养。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制度,采取及早发现,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等帮扶措施,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造就人才。

采访手记:2010年 5月19 日,化学化工学院学风建设年总结表彰暨2010届毕业典礼隆重召开。74名优秀学生、2个先进班集体、四个文明宿舍受到表彰,又一批合格毕业生在这里炼成人才。

走出简朴、肃穆而不失庄严的化工大楼,花草盛茂,万木葱茏,我不禁生出一种神圣感来。在这段不太长的日子里,每天我都被这里的人和事感动着——甘作平凡绿叶的常璇侧影;用心诠释多重角色的刘万毅纪事;那一抹温柔亮色的刘利军素描;以及马玉龙片段、龚波林速写、张宁印象……一幅幅肖像,构成了优秀化工学子的人物长廊,还有许多默默奉献的教职工,整天忙碌的学生干部,他们共同撑起了人才培养的蓝天,方有化工学院今日的辉煌灿烂。采访过程,记取美景,收藏感动,让我产生了一种久违的“只争朝夕”的紧迫,被吸引着、感染着、激励着。

“花印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是人的感悟,也是人生态度。透过缕缕夏日阳光,凝视着棵棵枝繁叶茂、苍翠欲滴的香槐,它让我懂得,一批批学子的成长成才,才是人生的最大荣耀,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质量的人。

(本文作者潘瑞:化学化工学院党总支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