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魅力—— 采访赵兰、张晓行老师印象

发布日期:2011-12-27    浏览次数:

初次采访参加加拿大国际声乐艺术交流载誉而归的音乐学院赵兰和张晓行老师,是在赵老师的琴房兼办公室里。室内空间不算大,但布置得艺术、精致,满室阳光流溢,在我看来,那是气质与魅力共生的和谐与温馨。

倾听两位老师的讲述,是我作为学生记者第一次作采访。那天早晨,推门进去,里面是另一番天地:温馨、宁静、优雅、从容……淡绿的窗帘,碧绿的植物,米黄色的桌布和沙发,富有民族风情的红色的挂饰。赵老师桃色的外套,张老师黑色的上衣,还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的阳光,洒在墙壁上,镀在人身上。光与色的和谐,带给人心底的舒适。虽是塞外隆冬,却只觉得室内春光明媚,生机盎然。我想,只有将艺术融入生命,积淀下来的人才会有如此品味,才会将光与色调和得这般天衣无缝,创造出如此接近自然的舒适的美。

采访在轻松的交谈中进行。两位老师谈吐不凡,举止优雅,和蔼亲切,娓娓道来,相互补充,配合默契。我如此近距离地感知老师的风范,如此深刻地感受艺术带给人的气质和魅力。

“艺术存于心,青春永不老”,这是赵兰老师留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眼前发髻高挽,容光焕发,正背端坐,始终微笑着的女老师,不曾想竟逾“知天命”之年。当谈到音乐的时候,赵老师犹如谈起自己钟爱的孩子,谈笑自如,慈爱知足。对音乐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是我能从赵老师话语中捕捉到的最丰富的情感。从赵老师身上,我真实地感受到了艺术的向心力:不仅在于一个人无怨无悔地奉献最美的青春和最珍贵的年华去追随,更在于当你将真诚和热情交给它之后,它会回馈给你一个不老的心态,不老的青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这是赵兰老师精神的真实写照。

“我来自中国,我是中国西部宁夏大学的一名声乐教师”,赵老师告诉我们,在国外的日子里,她总是这样补充介绍自己,并郑重提出在演出节目单或当地媒体报道的新闻标题中注明自己和张晓行老师是“中国宁夏大学教师”。朴素的言语胜过豪情壮志,对祖国、对宁夏大学的一片赤子之心,让我对这位普通却不平凡的声乐老师心生敬意。谈话期间,赵兰老师拿出了她从国外带回来的合影,相片中两位老师那典型的东方面孔笑容洋溢,让人丝毫不怀疑,她们将宁大的“夜莺”,将中国的声音,连同中国西部的宁夏大学,骄傲地留在了蒙特利尔。

一旁颔首微笑的张晓行老师,比之赵兰老师虽是后起之秀,却极具艺术气质与魅力。严肃却不失庄重的表情,带给人典型的东方美、中国的古典美。在这位陕师大文学硕士身上,艺术的修为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这便是我对张老师的第一印象。谈话中,张老师总是频频点头,或作补充,或提纲挈领概括,不经意间所表现出来的自然表情和优雅手势,流露出些许的西方意味,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时尚。说到高兴处,张老师也会爽朗地大笑,率真与质朴,随性与认真,坦率与真诚,矜持与严谨,在张老师身上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采访十分顺畅地进行了将近两个多小时,两位老师始终配合默契。

从办公室出来,走廊上仍能听到乐室里传出的学生练习的歌声、琴声,是那么悦耳和动情,我突然萌发一种思想:何时也能一睹老师的风采,听一回唱响世界的“宁大的夜莺”!

(宁夏大学报记者 种园 张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