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6日,由自治区教育厅主办,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承办的全区化学化工类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教学改革研讨暨成果展示会受到全区广泛关注。在教学演示环节,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以其扎实的理论功底,自然庄重的教态,朴实幽默的语言,生动活泼、饱含激情的表达方式,内容精彩充实的ppt展示,夺得了教学成果展示第一名。亲临课堂观摩教学的何建国校长听课后这样评价:“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这样讲课,教学质量一定能大幅度提升。”这位受到校长赞扬的“状元”,就是化学化工学院新生班主任范辉副教授。
时光追溯至13年前。1999年夏,24岁的范辉从武汉工程大学毕业后来到宁夏大学工作,在化学化工学院从事化工类教学。当时学院缺辅导员,她主动要求做教辅,一干就是四年。在这4年中,她一边教学,一边学习,一边工作,2004年考入华东理工大学读研,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后,又回到宁夏大学教书。此时化工学院教科办缺人,她加入了院教科办这个团队,任职一年。后来应聘教学秘书,为学院发展出谋划策。她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岗位都看做是工作需要,听从安排,从不抱怨,从不强调个人困难,总是随叫随到,经常加班加点,毫无怨言。
说起这段身兼多职的经历,范辉有着自己简单却可贵的理由。她把教学秘书、院长助理、辅导员甚至有人不屑、不愿干的新生班主任,都当作对自己的历练,是服务,也是自己成长的需要。她热爱学生,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班里有个学生煤气中毒,她连夜从家里赶回学校,急忙送到医院抢救。该生家庭困难,她二话不说,自己掏腰包垫付了全部医药费,还倡议全院师生捐助,使学生很受感动。同学们称她是“最美丽老师”。
“你认为一个优秀老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教育无捷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范辉给我们解释:要培养优秀、善良的学生,老师就要身体力行。对学生要关怀、友善,即使心情不好、生气时也要友善。我是个很努力的人,不刻意给学生说教“如何学”“怎样做”,而是把自己成长的经验告诉学生,怎样让自己变得更好。学生会观察老师的一言一行,老师必须是学生的榜样。
范辉把“亲其师”看作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行为。为了让学生“亲其师”,她不满足课堂授课,同时,把功夫花在课堂外,精心制作课件,吸引学生课堂上主动学习。课后,她经常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解决现实需求。她深入学生宿舍,帮学生修理电脑、安装学习软件。她为毕业生修改简历,帮助联系工作,用自己的车带着学生参加面试,进工厂、入企业、跑机关,耐心地把学生的所有特长如数家珍地介绍给用人单位,足迹遍布银川三区及各县。她帮学生制定学习规划、指导就业选择、修改毕业设计、辅导考研、提供资料,从来都是一视同仁、来者不拒,尽心竭力,直到学生满意为止。
范辉与学生经常在QQ空间里交谈,回答学生的各种疑难问题。他们给自己喜欢的范老师“豪爽” 的评价。她问:为什么评价“豪爽”?学生回答:因为你上课时总是很有劲儿,因为你说话幽默,因为你二话不说爬上宿舍的床帮我们铺被褥,因为你和我们一起钻进实习车间的坑道为压缩机上油……听到这样的回答,她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老师了!
有个学生来自云南,他是高考志愿服从调剂来到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因为不喜欢化工专业,大一时情绪低落,连挂了多门课。了解这些情况后,范辉把他“请”进了自己的创新实验团队,让他参与实验设备的设计与制作,给他机会制造出 “爱因斯坦的小板凳”,让他学会与其他同学沟通和协作,还带着他到宁东化工能源基地参观调研。站在宁煤化工基地的观景大道上,俯视着投资百亿的项目现场,倾听着技术人员描述着再造宁夏GDP的宏伟蓝图,他无比感慨地说:“老师,我是化工人,我自豪!”
为了让学生“信其道”,范辉努力使自己优秀、卓越。多年的潜心教学使范辉收获颇多。2012年7月1日,由自治区“创双优”组委会组织领导,自治区总工会、自治区教育厅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全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来自全区13所高校的选手,经过课堂教学教案设计评比、演讲与答辩、课堂教学演示等环节的激烈比赛,范辉获三等奖。2012年8月7日,由中国科教文卫体工会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在天津举行,来自全国80余所高校的近百名选手参赛,范辉与北大、清华、浙大等著名高校选手同台竞技,荣获三等奖。
范辉在课堂上从不照本宣科,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学的进度、广度、深度,以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学生评价她的课“不花里胡哨,不哗众取宠,常听常新,有益、实用”。对熟悉各种电脑软件的学生引导他们做科普DV设计,对喜欢探索知识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引导他们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涉猎知识。她还努力培养学生除专业以外的各种特长,如写作、文艺、体育、美术、演讲等才能,增强就业实力。她特别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本专业各种技能大赛,她亲自带队指导的学生在全国“三井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卓越的教学是向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让学生推动自己全力以赴做到最好,让学生自己成长。范辉从不满足课堂45分钟教学,而是把教育的功能延伸到课堂之外。她说,我的学生不是从我这里寻找认可,而是告诉他们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帮助他们在大学学到生活技能,明确为了使自己受益的知识而学习。我喜欢为学生打造愿景,强调品格远比学习成绩重要。我更关注的是一个学生10年后乃至一生都能用的着的素质。
“你如何在十几年时间里一直保持激情?”
范辉老师说,我希望我的学生是善良的,思想开明、正派、得体,这意味着我必须具备这些素质。我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和老师平等的人,建立师生之间最大程度的信任。对我来说,最高兴的是看到学生快乐的面孔、灿烂的笑容。这让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依然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激情。
在当今,有人抱怨80后、90后学生太“实用主义”,缺乏学习动力,师生感情淡薄、关系冷漠。有的甚至断言:有些学生就是教不好。范辉却不这么看。她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不爱听课,老师首先要扪心自问:我讲课是否合格?“老师的工作就是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为学生打开一扇门,并且让学生自己走进来。我不会强行把学生推进这扇门,也不会使劲拉他们进来,而是千方百计想办法让学生自己走进来。”这是范辉的为师之道。
许多学生私下里都亲切地称呼范辉“范姐”。有的学生在范辉的引荐和帮助下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为了感激老师,学生知道老师喜欢吃面条,就特地给她送了母亲做的蒿子面条。送到家时,尽管面条都干了,一碰就碎。然而,这位普普通通的学生母亲,为孩子的老师亲手擀蒿子面条,在范辉看来,那是她吃过的最好吃的面条。“那时,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说着,我们看到她眼里有晶莹的泪花在闪烁。
范辉对学生无私的关心和帮助,赢得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爱戴。在课堂上她有时身体不适,嗓子哑了仍坚持不下讲台,课间休息时,有的学生悄悄地把润喉片放到她摊开的讲义上。每到教师节和传统节日,她都收到许多学生发的短信、寄的贺卡、送的鲜花。有的学生毕业多年了,还一直与她保持着联系,有的甚至连偶、购房、调换工作这样的私事都找“范姐”帮忙。
“在被物化的可怕的时代,不是学生多薄情,而是我们为人师者对学生的帮助还不够多。”听范辉此言,我们仿佛找到了她为何在历届化工学子中口碑如此好的答案。她在接受采访中始终很坦然,谈到为学生做的事,她总是抱以淡淡的一笑,“都是很平常的事,是我这个班主任应该做的,实在没什么好谈的。”
范辉认为,教师是为数不多的以“被超越”为荣的职业。她告诉记者:“有人说名师出高徒,我觉得应该是高徒出名师。看着一批又一批学生超越自己放飞理想,是一名教师最幸福的事。为此,尽管年复一年,一遍一遍地修改教案,一字一句地批改作业,一次一次地深夜伏案,一年又一年地重复辛苦和清贫的生活,但我还是要说,因热爱而选择,因努力而收获,无悔当初!”
多么普通的话语。范辉就是这样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平凡教师。这位70后的化学副教授,沉静的外表下,是一颗对学生火热的心和亲人般的爱。“为什么对教师职业无限激情,因为我对每一个学生都爱得深沉”——这是范辉刊登在校报演讲稿中的语言,也是她的心声。她并不伟岸的身躯,十几年如一日地站在讲台上,用全部的热情和爱,书写着一曲又一曲青春之歌,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宁大人崇高的师德!
记者在历时一个学期的采访中,听过范辉老师的课,观摩过她参加的竞赛,走访过她所带班里的学生,约她进行了二次采访,似乎都挖掘不出特别典型的事例。“请讲一个让你最感动的故事。”面对记者的穷追不舍,就要起身告辞的范辉,忽然想起一件事,她回头告诉我们:“有个毕业多年的学生给我送来一盆他亲手栽培的茉莉花,我很喜欢。”
“拼却老红一万点,换将新绿百千重。”范辉并不老,她像万绿丛中的一点红,用自己的言行引领学生,在她身后,是一片姹紫嫣红;她还年轻,宛然吐蕊的茉莉,淡淡幽香,染得漫野重重新绿,一路芬芳。
(作者米克房:化工学院10级学生; 伊村:《宁夏大学报》记者。原载于《宁夏大学报》2102年第2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