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最近给烟台市大学生村官复信,对国家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以来,数十万大学生走进农村,热情服务,改变农村面貌,帮助农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推动广大农村全面建成小康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所有大学生村官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努力实现人生价值,让青春无悔。据悉,宁夏目前有1300多个大学生村官在全区各乡镇任职。在这些村官中,有相当一些是宁夏大学历届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扎根基层、创业富民,在建设美丽、和谐、富裕的新宁夏、新农村中,发挥着突出作用。经校友办联系,本报记者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了系列专访,对他(她)们的事迹予以报道。敬请关注。
李效峰,一个生长在宁夏南部山区的山娃子,大学生村官,第十届宁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在担任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和顺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完成了5年的贫困山区移民搬迁任务。三批搬迁的718户、3086人,没有一户一人流失,家家户户不仅实现了温饱,而且逐渐富裕,从移民前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达到了2013年底的6000多元,实现了自治区政府确保山区搬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这是一位怎样的大学生村官,在他身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请跟随记者的镜头,探访这位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大学生村官。
镜头一:从文科大学生到村官的蜕变
2010年,李效峰从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毕业后,在自治区某机关从事文秘工作。2011年,他不顾家人和亲友的反对,参加并通过了宁夏大学生村官考试,在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园子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2012年4月,以全票当选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和顺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
从小在贫困山区长大的李效峰,亲身经历了农村生活的艰辛,知道老百姓最需要什么,自己能为乡亲们做些什么。“能帮助乡亲们切切实实做一些事,用所学之长为他们服务,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正是我的价值所在。”这是李效峰选择村官的理由。
起初,村民们对李效峰能否胜任村官存有疑虑。但是,李效峰很快用自己的行动消除了村民的疑虑。村民门上缺锁,家里自来水龙头坏了,温棚里电不通,家务纠纷,邻里矛盾等日常生活琐事,李效峰总是有求必应,帮助解决。在村民眼里,李效峰就是他们贴心的好帮手。村民刚迁来时,村里还是土路,一刮风,尘土飞扬,尤其是村民乱倒垃圾,脏乱差的现象很严重,没有路灯,治安状况不好。李效峰和村委一班人带领全体村民整治环境,连续苦干了一个多月,植树绿化,实现了全村道路硬化,架设了路灯,修建了垃圾填埋场,统一制作了垃圾箱。还组织了一批志愿者,在村里昼夜进行治安巡逻,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治安状况大为好转。
在李效峰和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下,村里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家户户安上了太阳能,建起了宽敞的文化广场和设备齐全的幼儿园。李效峰在移民新村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跨越式前进中,也实现了从一个文科大学生到村官的蜕变。
镜头二:两条腿走路让村民富起来
能否让移民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这是衡量一个村官能否胜任的重要依据。为此,李效峰带领一班人集思广益,提出了设施农业种植和发展劳务输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面对投入大、风险大、耗人工大的温棚果蔬种植,李晓峰认为: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为了打消村民顾虑,他自己带头承包了一个大棚做示范,为了让自己尽快成为温棚种植的行家,他买了《设施蔬菜生产技术大全》《蔬菜保鲜实用技术》《果蔬嫁接新技术》等专业书籍、杂志30余钟,在实验中摸索经验,获得了好收成。村民看到在大棚里种菜也能赚钱,便跟着做起了绿杆庄稼。为了解决蔬菜销售难的问题,李效峰带头成立了和顺新村第一个集约化发展合作社,引进了果蔬新品种,采用了先进种植技术,还请来了外地温棚种植专家,给村民现场授课,传授种植和销售经验。合作社不再靠传统各家各户单一的销售方式,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注册了“川上鲜”商标,还设计制作了全村统一的包装箱。合作社当年实现销售瓜菜30多万斤,实现收入30多万元,全年增加农户收入80多万元。
温棚种植解决了移民的温饱,劳务输出才能让移民逐步富裕。为此,李效峰深入走访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搜集就业信息。针对务工人员素质偏低,能力不足的局面,李效峰多方联系,开展了务工人员岗前培训,邀请专业技术员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村里先后办起挖掘机、烹饪、家政、促销、安保、保洁、园林绿化等专业培训班,近千人次参加了培训。为保证培训质量,邀请专门认证机构进行技能鉴定,按照行业用工标准,严格考试,给培训合格者发放企业认可的上岗证。村民参加培训不但不收费,而且还发给适当补助,村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许多村民都拿到了专业资格证。村里与区内外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用工合同,争取到了300多个固定岗位。在村里出现了农民工供不应求的局面。
镜头三:他离不开这些好乡亲
李效峰告诉记者,“只有亲自到村民家中走一走,揭开米缸看一看,坐在炕头聊一聊,才能看到他们的疾苦,才能听到他们的心声,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喜和忧挂在脸上。”为此,他经常挨家挨户走访,和村民谈心交心,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征求他们对村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急村民之所急,帮村民之所需。他的足迹踏遍了村中各个角落,把关怀送到了家家户户。
为了资助村里贫困家庭孩子上学,李效峰多方奔走,联系社会上的基金会和慈善机构。他任职以来,村里有16个孩子考上了大学,他先后筹集了10多万元资助金,最高资助额达到了16000元。迄今,村中适龄儿童全部上学,凡是考上大学的没有一个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在他的支持和引领下,村里尊师重教已然成风。
在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民渐渐富裕起来的同时,李效峰也十分注重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他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为新修建的文化广场购买了体育健身器材,为村文化活动室添置了书籍、报刊,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举办了首届农民运动会、组织春节社火队:踩高跷、舞狮子、扭秧歌、唱大戏。通过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让来自不同村庄的移民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增强了邻里团结,全村上下出现了和谐、文明、友爱、互助的喜人景象。
在和顺新村,无论走在街上还是走进农户家中,随便问起哪一个人,村民们对李效峰都竖起拇指称赞:“好支书!他是村民的主心骨。”在村民虎志月家,这个自幼双脚残疾的古稀老人,说起李效峰,连声说:“好娃,好娃,是个好娃!”记者问:“你现在还想回山里吗?”“不回啦。你看我们移民,用的是太阳能,喝的是自来水,吃的是白米白面,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菜吃,天天都洗热水澡。年轻人出外打工挣钱,老人们在一起下棋打牌,村里晚上和白天一样敞亮,过的真是天堂一样的好日子啊。”
走出虎志月家,突然刮起大风,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落下来。问起李效峰将来的打算,他说:“我真舍不得这些好乡亲……”我们看到,他眼睛里分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