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西装革履的派头,平凡朴实是他的本色 ,待人温文尔雅平易近人。教书育人是他的工作,更是一种快乐的心境,他——就是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硕士生导师杨天林教授。
杨老师大学毕业后,做了8年的中学教师,然后又考取了山东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研究生,并于1992年获得理学硕士。毕业后,杨老师毅然选择了留在宁夏这片热土,在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从事无机化学的教学与研究。由于他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2001年,杨老师又考取了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理学博士研究生。
杨老师从到宁大工作开始就以他扎实的专业功底赢得了学院师生的一致好评。1997年,杨老师晋升为副教授,同年赴山东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做访问学者,2000年,晋升为教授。目前主要从事有机稀土功能配合物及其作为分子发光材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有8篇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的SCI源期刊上,16篇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有5篇论文获自治区优秀学术论文二、三等奖,并获得优秀科学成果二等奖。
这些荣誉背后有着诸多探索开拓的艰辛。当我问杨老师如何在教学的同时做好科研工作时,杨老师说:“教师的工作就是精心细致地搞好教学,然而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必须要脚踏实地,客观精确,以深厚的理论作指导,还要站在当代学科发展的最前沿领域。”正是由于对教学的执着追求,杨老师才在科研及教学方面屡次获奖。
在教学上杨老师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法,深得同学的好评。听他讲课总是收获很大,他开阔的学术视野,宽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总是能够唤起我们对知识的更多渴望,也使我们懂得个人的潜力开发是把握自己,创造未来的关键。所以在杨老师那里,不论是枯燥的理论还是繁杂的元素性质,他总是能从不同角度阐述其中所蕴涵的内容和深意,形象准确的阐释,精细入微的分析使他的讲解凸现了理论的线条轮廓和知识的框架结构,这使得本来很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明了、易懂。这就大大激发了大家对原本枯燥乏味的化学的学习兴趣。每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杨老师总会循循善诱,通过启发引导,使我们本来模糊的思维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杨老师常常对我们说:“无机化学是所有化学的基础,一定要认真学习,就像盖楼,只有根基牢固了,楼才能建得高。”正是因为杨老师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学者的气质,他在课堂上常给我们带来清新的气氛。
一直以为“术业有专攻”,可是在化学上很有建树的杨老师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也是如数家珍,他始终提倡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的交叉结合。记得有一次听杨老师关于《科学与人文》的讲座,老师对中国古代科学和文化的起源进行了精彩的阐释,从孔子的教育理念到”万物源于水”的观点,一直到当代科学的悖论,使我们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教师,杨老师深知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向学生传授一种思维方法和先进理念。同时教育学生懂得怎样做人和做事。一次化学考试,许多同学都抱有侥幸心理,把书藏在座位里,杨老师作为当场的监考老师,毫不留情地把同学放在座位里的书全都收了,他说:“做人要讲诚信,我要把你们抱有侥幸心理的念头扼杀在摇篮里。”
多年来,杨老师特别注重把德育渗透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正是因为杨老师心系学生,在他的教导下,我们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人,为将来走向社会能够飞得更高更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走在春天里的阳光里,远处贺兰山正变换着颜色,身旁的树木渗透着无边的绿色,这绿色不正像杨老师一样默默奉献的老师们最真实的写照吗?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我们的生命才不断焕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彩,美丽的彩虹才会映红天空、大地。
(作者系化工学院2005级学生)
编校 李璐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