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曲线似流淌的音乐起伏不平;阿基米德螺线、双纽线和星形线犹如绝美的图案,对称迷人……数学,她是一门多么美妙的科学!”我在《宁夏大学报》上看到这段“爱情宣言”时有点莫名。定睛看,作者是宁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星教授,顿时面红耳赤,油然而生崇拜和敬意。
我虽然是宁夏大学数学系的一名新生,李老师也已离开数学系升任副校长,但他的名字在我们数计学院早已声名显赫,每每在电视、报刊、画报、会议上见到“李星”这两个字,我们都会倍感自豪。然而我也纳闷:李老师成天忙工作、站讲台、带研究生、搞科研,数学家严密的逻辑思维怎么会写出这么温婉柔美的诗句呢?在荣誉的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带着诸多疑问和钦佩,拿着校报《导师星座》约稿函,我敲开了李老师的办公室门。
春日的阳光暖暖地照进办公室,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李老师刚刚赴京参加“两会”归来,未来得及卸下一程劳累,便坐在办公桌前聚精会神地进入工作状态,陪伴老师的是一台高速运作的计算机和一摞摞文件资料。略显单薄的身材,清瘦但很精神,一头乌黑的头发,一身粗麻西装,看不出”海归”的做派,没有大教授的架子,更无副校长的官气,给我的印象是一位朴素和蔼的学者、平易近人的老师。他向我平淡地讲述治学之道,讲他对祖国对家乡教育事业的期待和追求,亲切的话语给人春风化雨般的温暖和惬意。循着他成长的足迹,我了解到老师出生在以贫困和干旱而闻明于世的我的家乡宁夏南部山区海原县,那里是黄土高原的腹部,是经受过人类有史以来最强烈地震的地方。起伏的山峦,纵横的沟壑,苦涩的生活,塑造了这位令海内外学人钦佩的数学王国的骄子——李星。
李老师从大山深处走来,家乡的贫穷落后激发了他不屈不挠、奋发努力的坚毅顽强品格,父母的辛劳和慈爱让他树立了报效家乡的宏愿。1981年金秋,李老师满怀希望充满激情地踏进了宁夏大学数学系。天资聪颖的他很快迷恋上了数学,在老师的鼓励下,他考取了研究生。在我国著名数学家武汉大学路见可教授和宁夏大学数学系刘士强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他废寝忘食地学习,痴迷地探索数学王国的奥秘。有一次,他为了查找一个重要的数据埋头在资料室书架竟忘了作息时间,被粗心的管理员锁在里面8个多小时。
在宁夏大学、武汉大学读书期间,李老师一边钻研数学,一边挤时间学习英语。国际上有关数学的学术资料,只要能弄到手的,他都仔细研读,并主动求教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数学界知名教授,及时了解数学领域的最前沿动态,以保证自己的研究与国际同步甚至超前。1988年7月获武汉大学硕士学位。怀着改变家乡教育现状的满腔热忱,李老师回到了母校,在宁夏大学数学系任教。执教期间,李老师一边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一边废寝忘食搞科研。以他大山之子的朴实、灵气和勤奋,在应用数学研究领域展示了非凡的才华。1994年,他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次年,晋升为教授。1996年承担起了宁夏大学数学系副主任的重担,之后又提升主任一职。他以渊博的知识和很好的口碑,于2002年2月当上了宁夏大学主管科研的副校长,至此,他已荣兼了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教授,担任上海交大博士生导师。
李老师的事业蒸蒸日上,他身后的成果褶褶生辉——
1995年,宁夏“十大杰出青年园丁”,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6年,“宁夏十大杰出青年”;宁夏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民族地区杰出青年”。
199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000年,国务院“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1年,教育部“青年教师奖”。
2002年,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
2003年,国家六部委授予“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
2004年,宁夏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老师在崎岖的科学道路上奋勇攀登,创造了多项第一——
他是恢复高考后宁夏大学第一个考上研究生的理科应届毕业生;为宁夏大学首次举办的“国际复分析及应用学术会议”用英语作主持人。
他是宁夏第一个连续破格晋升的最年轻教授;宁夏大学第一位博士生导师,第一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
他是宁夏第一位从贫困山区走进美国《世界名人录》的数学博士、“勤奋的科学家”。
他在国际领域首先提出了“解析函数边值逆问题”,并给出了其数值解法,开辟了复分析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他在国内首次应用解析函数边值问题和奇异积分方程的理论研究全平面应变问题。
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届最年轻的委员、“青年教学家”。
他是宁夏唯一摘取中组部等六部委“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的大学教师;作为青年科学家代表和留学回国人员代表先后受到江泽民、胡锦涛两代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双周期弹性问题在岩石力学、混凝土力学、固体力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既是数学领域的一座高峰,也是工程力学中经常遇到但极难攻克的国际难题。李老师踩着巨人的肩膀,以非凡的毅力和超常的努力,破解这一国际数学难题,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世界著名数力学大师、前苏联科学院院士Muskhelishvili曾为自己《数学弹性力学的几个基本问题》中“未能给出数值结果”而发出“深表遗憾”的悲叹。李老师这位大山之子却弥补了他的终生遗憾,并把数学向力学的应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此类问题的研究寻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李老师在谈到自己的体会时说:“学科需要交叉与渗透。当我把数学与力学有机结合时,发现自己寻找到了一个无疆的国度。越远越发现她的浩瀚博大”。
面对21世纪基础学科的突飞猛进,有人偏执而悲观地认为,数理化理论大厦已构建完成,想取得建树难乎其难。睿智的李老师却独辟蹊径,把目光投向学科交叉点,他把数学与力学有机结合,发现并寻找到一个无疆的国度,在自然学科的数学王国里自由翱翔。
李老师曾先后应邀赴香港、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地区和十多个国家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他先后在国内外诸多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其中用英语发表的有29篇,在德国出版专著一部。李老师10年前首创的“双周期弹性问题”的理论、方法及其结果,至今仍被国内外最具权威的力学杂志直接引用。被国际公认的著名数学刊物多次摘录、引用和评论的有数十篇之多。
我好奇地向李老师请教成功的秘诀,他说:“唯有兴趣,才能产生灵感和勤奋。”问:“您的研究是否走到尽头?”答:“不但没有,而且仅仅是个开头,新兴科学层出不穷,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探索。”问:“您怎样看待自己已有的成功?”他略一停顿,平静地告诉我:“在数学这个无边无际的科学王国,我感到自己渺小得像一粒尘埃。”
李老师在复分析领域提出一系列创造性的理论,其研究成果不但在国内声名远播,而且也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极大关注。世界著名复分析专家、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白格尔教授,非常赞赏这位年轻有为的中国学者,多次向他提出了去德国攻读博士与合作科研的邀请,1997年,李老师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做DAAD—K.C.Wong高级访问学者,并攻读博士学位。由于他的勤奋精神和扎实的数学功底,不是博士的李老师竟破格享受了德国政府颁发的只有同德国大学或研究所进行合作的中国杰出科学家或博士后,才能享受的“DAAD—K.C.Wong”奖学金。这个从西北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农家子弟、西北汉子,仅用了15个月便修完了通常需要3至5年才能完成的学业,取得了博士学位。这在被誉为“德国第一学府”的柏林自由大学绝无仅有。也再一次在各国不同肤色的学子惊羡中,向世界展示了作为中国人的丰富和精彩,擎起了华夏儿女的自豪与骄傲。
面对发达国家和国内多所名牌大学优厚的生活、工作和科研条件,李老师不为所动,坦然选择回到生育养育他的家乡,留在了这片令他魂牵梦绕的故土。“您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果,在国内外数学界也是知名学者,为什么不换一个好地方,非要在宁夏大学?”我大惑不解地问。“我的根在宁夏,这里有我的情、我的爱,还有我扯不断的牵挂!”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懂了,也理解了这位深受崇敬的师长大海般的情怀。
科学的进门处犹如地狱的入口,有时需要有人做出奉献和牺牲。2002年夏,已是宁夏大学副校长的李星应邀到英国名校巴斯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凭借英国皇家提供的优厚奖学金,他完全可以携家眷访学,但他却只身一人前往。半年之后面临宁夏大学申报博士学位的关键时刻,他毫不犹豫地听从母校的召唤,中断了访学一年的协议,提前半年回国,为实现博士点零的突破尽了一份心,出了一份力。
我在阅读李老师的相关资料时注意到,他近年来的成果有所减少,便问老师:“您担任学校领导职务并有许多兼职和社会活动,这对个人有无影响?”答:“影响肯定会有,但我想通了,搞科研需要团队合作,如果影响了我一个,却能够带出更多的人,很值得!”作为主管副校长,李老师从制定相关政策、选择研究课题和方向,申报项目、筹措经费、培育基地、建立学术梯队诸多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形成了宽松、和谐的科研环境和良好学术氛围。他颇有感慨地告诉我:“看到自己带的研究生很快地成长,在相关领域已崭露头角,这比我自己做课题更有意义。”
春日的阳光慢慢推进,照在地板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平日里,李老师肯定不会注意到办公室的朴素、简洁,因为在奇妙的数学国度里有老师倾心的永不苍老的景观。再次留意他那副墨色的宽框眼镜,深邃的目光淳朴、内敛,给人一种稳重、谦逊和厚实之感,仿佛那些深刻的思想、超人的智慧全都隐含在眼睛里面。
在我采访结束时,李老师说:“成绩和荣誉都是过去的事了,我做的都是老师应尽的职责,实在没什么新东西可写。够‘星座’资格的应该是宁夏大学教学、科研第一线的老师,还有那些已经形成梯队的我的同事。”朴实的话语使我顿生“高山仰止”之崇敬。古人曾把“师”定义为“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汉书·韩诗外传》)在我心目中,无论谈“智”或品“行”,李老师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师,是浩瀚星空璀灿闪烁的一颗数学之“星”。我要将老师的胆识、才能、智慧与品格作为我人生中永远追寻的制高点。也许,我永远难以企及老师的高度,但老师的师风可学,学风可师,我作为同是大山儿女的后生晚辈,敬老师之品格,慕老师之风范,愿今生紧紧追随,矢志不渝。
(作者系数计学院2005级尹星桦)
编校 李璐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