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新闻中心讯 胡玥/文 龚旭峰、雷慧/图】9月29日,由宁夏大学何建国教授领衔的“食品工程自动化装备”创新团队自主研发的红枣自动化无损检测分选机推广与应用现场观摩会在灵武果业公司举行。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张新君,银川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吴建龙,灵武市委书记李建军、副市长马振高,宁夏大学校长何建国、副校长张成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观摩会。张成主持会议。


马振高在讲话中指出,灵武近年来长枣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量大幅度提高,但储存难度大、分拣效率低、大小混杂且品质良莠不齐。为解决红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2007年宁夏大学与灵武市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始致力于枣果自动化无损检测分级机的研发。项目研发成果的应用,彻底改变了红枣人工分级的传统模式,实现了机器视觉技术对枣果进行品质识别分级,解决了红枣人工分拣分级效率低的瓶颈问题,从而大幅度降低了枣果的腐烂损失,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已成为推动长枣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

何建国教授分别从项目研究背景、设备研发与技术攻关、产学研结合于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前景等方面向与会人员介绍了红枣自动化无损检测分选机项目的研发情况。他指出,红枣自动化无损检测分选机是高校科研成果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产物,团队研发立足我区特色农产品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学校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具有鲜明的引领、示范与带动作用。同时,在这一项目研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有20余名研究生也参与其中,从而为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搭建了重要平台,为有效提升宁夏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强调,为把宁夏大学建设成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中心,学校将继续并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科研模式,并以科研为纽带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分选机应用厂家灵武果业公司董事长马占儒介绍了设备的应用情况。据悉,红枣自动化无损检测分选机通过在企业长时间生产运行,日均可分拣枣果150吨,改变了灵武长枣人工分级的传统生产模式,充分证明了设备分级准确率、性能可靠性、操作方便性高,展示了设备在枣果无损检测技术领域的巨大科技优势。

张新君做总结发言,她指出,红枣自动化无损检测分选机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有效途径,将高校自主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解决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瓶颈,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今后,科技厅将继续支持宁夏大学深入开展研究,助推我区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大做优。

随后,在灵武果业公司车间,与会人员现场查看了红枣自动化无损检测分选机应用情况。观摩中,与会人员分别从各自角度对红枣自动化无损检测分选机的应用给予高度评价。

近年来,宁夏大学“食品工程自动化装备”创新团队主动瞄准自治区经济建设主战场,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服务地方有机结合,在自治区科技厅和各地市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宁夏特色农产品优化升级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致力于在科技创新中培养优秀人才,走出了一条产学研协同发展的道路,产生了一批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而由何建国教授领衔的创新团队所研发的“红枣自动化无损检测分级机”就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红枣自动化无损检测分级机自2007年立项以来,团队坚持以“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服务红枣产业发展”为导向,跟踪学习国内外前沿技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坚持从用户角度出发,不断提升设备性能,降低使用成本,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继2012年大型枣果自动化生产设备投入企业使用以来,初步获得经济效益数十万元。2014年在融合前三代6台试验样机成熟技术基础上,研制出了面向农户的小型快速自动化分级机。本次15台设备投入企业及果园应用,初步实现灵武长枣采后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这也标志着枣果自动化分级加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来源:宁夏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