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走来——民族预科学院甲流防控纪实

发布日期:2009-12-01    浏览次数:

没有血与火的厮杀,却有同样紧张、激烈的一幕幕,甲流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他们,正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走来,虽然脸上已露出了笑容,眉宇间却还凝结着多日操劳与担忧带来的疲惫。他们,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民族预科学院甲流防控的“英雄们”。

2009年10月30日,银川市和金凤区卫生局领导、我校甲流防控指挥部领导亲临南校区,为预科学院甲流医学隔离观察学生举行盛大的的防控解控仪式,当听到校党委赵利宁副书记“祝贺你们解除隔离了!”的那一刻,连日来的阴霾终于消散,学子们鼓掌欢呼、心情雀跃。南校区抗击甲流工作取得初步胜利。

“曾经多少次的揪心,如今终于安全‘着陆’,灾疫不可避免,但为了学生,我们尽己所能,无怨无悔。”预科学院院长王俊说。是的,那些在甲流防控一线战斗过的人,怎能忘记甲流肆虐时一次次激烈的“鏖战”……

深夜敲门 “抢险式迁徙”隔离251人

10月23日凌晨2:00,南校区学生公寓一号楼长长的走廊里,民族预科学院郝育兰书记、王俊院长带领学办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挨个宿舍敲门:“同学们,请醒醒,我们学校有甲流确诊病例了,为了大家的健康与安全,请配合学校的决定,赶快搬离宿舍,这里要当隔离区。”熟睡中的学生在老师的劝导下,抱着铺盖,拖着行李,排着长长的队伍搬迁出了宿舍,腾出了1号楼作为隔离区。

事情源于22日下午17:30接到的一个消息:南校区出现了甲流确诊病例。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学校党政领导通宵达旦召开紧急会议,于第一时间成立了南校区甲流防控指挥部。会后已是深夜1:30,在南校区甲流防控总指挥、副校长张成的带领下,预科学院郝育兰书记、王俊院长连夜组织召开党政联席会议,按照学校会议精神,进一步细化了防控工作措施。成立了由王俊院长、郝育兰书记负责,下设隔离区防控工作组、非隔离区学生管理及防控工作组、留观治疗区防控工作组、后勤保障工作组、协调稽查组五个工作组的甲型H1N1流感紧急防控办公室,统一协调与分管隔离区(1号楼)、留观治疗区(南校区医务所)、缓冲区(9号楼)、非隔离区四个学生区域。

预科学院因学生语言文化交流方便的需要在住宿安排上实行“同班不同宿”,这样不同班级的学生接触率增加,防控工作难度也随之大增。在学院书记、院长的统一率领下,预科学院学工队伍从分析接触者、确定隔离者入手,挨着打电话,联系学生干部和相关学生,硬是于23日凌晨3:00之前就完成了对分布在3、4、7、8号楼的251位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接下来制表等,一直忙到凌晨,对于很多人来说,那是一个彻夜未眠的夜晚。

20多天的“鏖战” 坚持“严、细、爱”

灾疫当头,学院领导始终战斗在一线,除了执行领导24小时值班制度外,每天开完学校的例会后,学院再组织例会研究部署解决当天出现的问题,常常开会到凌晨2点钟。

为检查隔离区宿舍供暖情况,院长王俊于隔离第一天亲自到51个宿舍挨个放暖气,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精神给了防控战线工作人员极大鼓舞,23个一线工作人员坚持“严、细、爱”。他们首先对自身“高标准、严要求”。从11月23日起到11月31日,23个一线工作人员一直没出校门,包楼分工负责一片区域。9天来,在学校办公室吃、睡,“蓬首垢面、恪尽职守”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只要我们工作稍有疏漏,就会严格追究责任,比如说一个学生体温没有填写,我们工作人员就要到处找这个学生的信息,再去落实,这样大家都变得慎之又慎,生怕给集体带来麻烦。”学生辅导员马占俊说。

对于发热学生,学院领导脑子里时刻紧绷着确保学生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弦,每天打电话询问情况,“高烧引起的危险防不胜防,对于这种学生,我们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去看一趟。”王俊院长说。隔离观察组组长石慧刚严格要求做好学生发热情况记录,包括每个学生的特殊体质、既往病史、家庭电话、当日体温等,全面了解和掌握情况;此外还要求建立宿舍心灵日记,让他们用文字舒缓心理压力,同时记下这段不平常的成长经历。

长时间的封校,学生中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心理波动,有的想出校门逛街,有的想出去买冬天穿的衣物等生活用品,有的想聚会开生日party,面对学生们“有点受不了了”的声音,五个工作组一起用力,加大了工作力度:大到热水器、电暖气、电脑,小到每一张电话卡、每一副口罩、每一支温度计、每一盒预防药品、每一件娱乐用品、每一道菜谱、每一兜水果、每一封写给家长或学生的信、每一条短信、志愿者队伍的每一件防寒大衣,都做得细致入微。这期间,有多少个一趟趟、一声声、一队队啊!

非隔离区的学生防控也做得有声有色:组织师生们开展多种多样的室外活动,如晨练、踢毽子、举行各类球赛等趣味性体育活动,加强了锻炼,增强了身体抵抗力。为防止学生集体涌出校门、翻墙、群聚等,制定了《隔离学生管理方案》、《甲流期间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组织了校园学生督察队;为向学生提供冬季生活物资,三次组织“新百超市进校送温暖”活动;为稳定师生员工心理,组织由学生处心理中心王淑莲教授主讲的学生心理辅导讲座;为了让学生和外界通信,定期帮学生取邮件,这期间凝聚了多少“严”、“细”、“爱”……

内心的冲突:当“小我”遇到“大爱”

11月4日对于学院党支部书记郝育兰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人员密度大、生源杂的3号学生宿舍楼出现了发热病例,学院从上到下又投入紧张的战斗中,可就在这时,远在家乡兰州的弟弟来电说,老父亲病危,让她速回。一边是生命垂危的父亲,一边是紧急的防控工作,她想眼前工作形势需要她,再过一天再回吧,可是没想到,这一等竟成了永远的等待。甲流防控形势很快缓和下来了,父亲却也在她接到电话的当天就病逝了。她连话都没跟老父亲说上一句。

其实,像郝书记这样的例子有很多:9天没回家的人中,有老母亲在三医院住院、没来得及去看一眼的院长王俊;有夫妻双方都忙工作、只好找来退休老教师看孩子的学办主任王学宏;有刚刚完婚、蜜月尚未度完的辅导员黄旭兴;有孩子无人看管、斩钉截铁和学生一起被隔离、在隔离区为学生服务的辅导员邱嘉龄;有正值家中暖气做漏水检测、滴水9天地板全部浸坏都没顾得上回家看一眼的阿力木江、迪丽奴尔夫妇;有在医院穿着白大褂收治发热病人的13班班长、学生党员马琪宸;有穿梭在隔离楼之间为隔离学生送饭、送水的志愿者包英逸、李振圳……

当“小我”遇到“大爱”,他们有多少个自我消化痛苦的时刻?有多少个转身擦去泪水的瞬间?他们这种“舍小我顾大我”的精神,印证了“灾疫无情,人间有爱”的真理。正是有了他们的牺牲精神,才有了今天疫情防控形势的根本好转。

“漫长的征程考验良马,艰辛的岁月磨砺英雄”,他们,正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走出来,带着疲惫,带着胜利的微笑,愿历史铭记这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