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晚报:四十年来,他就坚持做了一件事——研究树,你吃过的苹果,可能就和他有关

发布日期:2018-10-18    浏览次数:

蒋全熊不仅是一位致力科研的树木专家,而且也是位教书育人的林学教授。引进、研究、培育、种植、推广……在他看来,种树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而这,也正是他愿意为此付出心血的重要原因。

只要是树都是研究的对象

在中秋节前的一周时间里,作为今年全区红枣、苹果示范园评选工作评选专家之一,蒋全熊一连几天跑遍了全区各县市的示范园。“累坏了,昨天一回来就感冒了。近期就会出结果,之后会给每个果园授牌。”坐在一家茶社里喝了几盏茶后,蒋全熊逐渐放松下来,“再过两天就是中秋节了,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了。”

蒋全熊的老家在中卫城郊乡新墩村,用他的话说,“自己就是在田里长大的。”1974年,蒋全熊高中毕业后劳动下乡,能回到村里让他很高兴。那时候,虽是大队团支部书记、农业技术指导员,又是生产队的出纳和会计,但最吸引蒋全熊的,还是能在田里教老乡们给水稻育秧、栽种水稻、配杀虫药……只要是自己会的,他就全部教给乡亲们。“有一天,村上的广播里突然通知恢复高考了,真的很激动。”1978年,蒋全熊考上宁夏农学院园林系,从此就和树木结缘,一直研究到了今天。

“枣树、苹果树、梨树、葡萄树……只要是树,我都研究。”蒋全熊笑着说。

蒋全熊近照

当年的“宁红”一炮而红

1982年大学毕业后,蒋全熊留校任教,上课之余,他将精力同时投入到科研上。其中一个项目和苹果有关。

“以前宁夏本地的苹果都是5年才开始结果,生长周期长,品质也一般。”蒋全熊说,那时候农民能种的经济作物种类本来就少,一年年的等待让日子也过得十分艰难。1996年,蒋全熊与宁夏果树专家张朝良一起来到灵武北沙窝林场,开始培育苹果新品种。“还要上课,所以经常在银川、灵武两头跑。有时候我们也会带学生去,就在库房住下,吃得也简单,面条里加点韭菜就是一顿饭。”

经过两年时间,取名为“宁红”的芽变(是体细胞突变的一种,植物芽的分生组织体细胞发生的突变。)苹果新品种终于培育成功了,不但枝株矮、丰产、果实大、品质好,最重要的是,种一年即可结果,大大提高了农民收益。1998年,灵武普遍开始种植“宁红”,先后种植2000余亩,一年的总产值比之前老苹果园提高了30%。

蒋全熊的专著

走在表面温度45℃的沙漠里

将历史坐标定位在2004年的沙坡头,那时能见到的只有沙蒿、沙柳等荒漠植被,而当时铁路已从沙坡头区经过,如何固沙保证铁路运行畅通,成了一大难题。

2004年,蒋全熊与沙坡头固沙林场的工作人员一起到全国各地引进适应树种,小叶杨、胡杨、花棒、柠条……前后共引进了25个树种,分乔木、灌木和针叶树三类,最终确定了十多个树种,在沙坡头铁路沿线的防护林带得以应用。“引进的树对气候是否适应,树高多少、树冠的宽窄,抗病虫害和抗旱抗寒能力等,每个因素都要考虑。”蒋全熊回忆说,那时一放暑假,他就会带学生去沙坡头实习,走在表面温度高达45℃的沙漠中。“几乎每天都要走15里~20里路,晚上还要赶回来,经常还会碰到极端天气。”

付出总会有回报。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如今在沙坡头适宜种植的树木种类也越来越多,像苹果、杏树、桃树、枣树等经济树种也可以普遍种植了。

蒋全熊在田间指导

引进枣树新品帮农民致富

在蒋全熊做出的贡献中,还有一项和扶贫有关。

王团镇黄草岭村是宁夏同心县的典型贫困村之一,同心圆枣种植的面积达到4000多亩。但靠天吃饭、无灌溉和补水条件,加之管理粗放,近年来,当地老百姓靠种植圆枣已难以维持生计。

自2012年起,蒋全熊引进了十几个红枣品种培育。从山西俊枣、尹川狗头枣,到新疆哈密大枣……随着试验的推进,狗头枣脱颖而出,成为最适宜在宁夏干旱地区种植的枣树品种。蒋全熊也因为这个项目,获得了自治区科技成果进步奖。

“去年整个村子因为种植狗头枣,已经彻底脱贫了。我们前后在那里干了六年,最初人均一年只有2300元的收入,去年人均年收入已达到7800元了。”蒋全熊高兴地说,“今年收益肯定更好了。”

如今,退休后的蒋全熊被返聘回学校,继续承担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同时,他还承担着各学院项目申报、论证、检查等具体工作。“现在手头还有科研项目在进行。”蒋全熊喝了口茶笑着说,“感觉自己退休后更忙了,不过这样挺好!”

人物简介

蒋全熊,宁夏中卫人,1956年出生,1982年1月毕业于宁夏农学院园林系本科。宁夏大学教授,自治区劳动模范,自治区31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林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及党务工作。参加完成厅级以上区级科技攻关及国家基金项目28项,其中2项均获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公开出版专著《现代树木研究》《建设绿色家园》《香水梨和小茴香栽培技术》和教材《农业概论》各一部。在国内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多篇获奖。(记者: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