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夏盐碱地改良利用高峰论坛隆重召开 自治区领导郝林海、屈冬玉,我校党委书记齐岳校长何建国及有关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发布日期:2009-08-21    浏览次数:

【宁夏大学新闻中心讯 党委宣传部】8月19日,中国·宁夏(石嘴山)盐碱地改良利用高峰论坛在石嘴山市隆重举行。此次峰会是由我校和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清华大学、宁夏农垦局、宁夏农林科学院协办的一次高层次、高规格的盐碱地改良利用及土地节水综合治理峰会。来自国家有关部委、科研机构、国内外著名高校的院士、专家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百多位代表参会。围绕宁夏及河套地区盐碱地改良利用和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科技支撑宁夏中低产田改造,推动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维护区域土地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问题进行研讨。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振声,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徐旭常,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武维华等应邀出席论坛并作学术报告。

自治区副主席郝林海、主席助理屈冬玉,国家科技部社发司副司长周元,自治区有关部门、石嘴山市人民政府等单位领导和专家出席论坛,我校党委书记齐岳、校长何建国、副校长许兴、李星及有关部门、科研单位负责人出席和参加了论坛。

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上午考察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黄河河套地区盐碱地改良及脱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示范基地西大滩试验站、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隆湖扶贫经济开发区盐碱地设施农业示范区、石嘴山市低洼盐碱地生态治理及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园区,对开展盐碱地改良与利用研究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认为科技项目的实施为当地盐碱地的改良和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对确保耕地面积、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重大能源化工基地顺利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下午,在石嘴山市星海湖宾馆会议厅召开了盐碱地改良利用高峰论坛。屈冬玉主席助理主持了开幕式。

石嘴山市委李文章书记和我校何建国校长分别致辞。

国家科技部社发司周元副司长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并简要介绍了科技部对生态恢复与保护项目的重视程度。

自治区副主席郝林海代表自治区政府,对出席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说,此次高峰论坛的召开,必将对加快宁夏引黄灌区乃至全国盐碱地改良利用,提高土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与会人员要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应用,推动全区盐碱地改良工作科学发展,为加快自治区现代农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论坛由自治区主席助理屈冬玉和我校副校长许兴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李振声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清华大学陈昌和教授、宁夏大学许兴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逄焕成研究员共5位专家分别作了题为“保面积、攻单产、节消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区域水盐调控与盐碱地改良”、“利用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改良碱化土壤及荒漠治理研究与实践”、“黄河河套地区盐碱地改良及脱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的报告。深度探讨盐碱地改良与高效利用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达到保护环境和实施循环经济的目的,以及如何发挥科技力量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宁夏一直把土地盐碱化改良摆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先后实施了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项目。我市地处宁夏引黄灌区末梢,地下水位高,盐碱地面积大,全市盐渍化耕地68.1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4.6%,占自治区盐渍化耕地面积的30.7%;盐碱荒地62.3万亩,占全自治区盐碱荒地面积的74.6%。

在改良盐碱地工作上,我校与宁夏农林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单位申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河河套地区盐碱地改良及脱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并获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项目针对黄河河套地区盐碱地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以脱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切入点,研究突破盐碱地碱性成份不易改良的技术瓶颈,提出以脱硫废弃物和盐碱地配套改良剂为主的盐碱地综合改良技术体系和不同类型盐碱地改良的技术模式,结合传统盐碱地改良方法并集成创新,为河套地区盐碱地改良和脱硫废弃物的资源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项目实施以企业和县乡农户为主体,以科研攻关为支撑,产学研紧密结合。已探索出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路子,形成了宁夏大学联合宁夏农垦集团公司、宁东煤化工基地马莲台电厂、内蒙海勃湾电厂和共同促进盐碱地改良剂的研发工作。项目以脱硫废弃物和自行研制的专用改良剂为主要原料,在西大滩试验示范区进行了大面积的示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改良后的土壤pH值、盐分含量和碱化度明显降低,土壤空隙增多,土地渗透性提高,土壤结构明显改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了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为河套地区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提供环境条件和基础保障。该项目的实施调动了地方政府和公众积极性,对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快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带动相关运输、农机、加工等行业发展。通过技术成果转化以及辐射推广,累计改良盐碱地65000多亩,种植水稻、油葵、枸杞、玉米、生物质能源植物、林草等,预计年直接新增产值0.35亿元。资源化处理燃煤电厂脱硫废弃物12.7万吨,为企业节本增效130.4万元。对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现有土地综合利用,确保粮食安全已体现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