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

发布日期:2014-06-30    浏览次数:

6月20至21日,由自治区“创双优”组委会组织领导,自治区总工会、自治区教育厅主办,自治区教科文卫体工会、宁夏大学承办的宁夏高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在我校举办,来自全区13所高校的35名青年教师参加了本次大赛。

本届大赛以“上好一门课”为理念,分为教案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三个比赛环节,分设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和自然科学应用学科三个组别,经过25位评委公平公正严谨务实的工作,高质量地完成了赛事,得到了参赛教师的一致好评。

参加本届大赛的35名选手分别来自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等全区13所高校,都是经过各高校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40岁以下的青年业务骨干和教学能手。比赛中,青年教师各展风采,以扎实的理论功底,饱含激情的表达方式,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讲授得意趣盎然。

经过激烈角逐,我校选派的三名教师不负众望,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农学院教师梁熠获得自然科学应用学科组一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白宁芳、机械工程学院教师郑来运老师分获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组二等奖。

6月23日,我们采访了三位获奖老师,倾听他们参赛背后的精彩故事。

因为年轻 所以精彩

——访农学院梁熠老师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一首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唯美浪漫,使人不由得想起四月的大地春回。但这不是《古代文学》课程的授课课堂,而是《作物栽培学》的导入部分。老师利用它将话题引入了温度对于作物生长的作用,再配上生动的视频动画,着实令人耳目一新。而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者就是第四届全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自然科学应用学科组一等奖获得者梁熠老师。

不骄不躁,谦虚儒雅,谈吐真诚,是34岁的梁熠老师留给人最初的印象。“如果说将这次比赛所做的努力看做一百分,我所做的只是其中的五分,其余的都应归功于我背后强大的‘智囊团’。学院对比赛特别重视,专门配备老师从PPT制作、教学设计、课堂授课等方面为我出谋划策,对我进行全方位打造。”在谈起这次比赛时,梁老师说道。从院级比赛的选拔、到校级比赛的脱颖而出,再到最终代表我校走向了全区的赛场,梁熠老师认为,通过比赛,不仅提升了青年教师的能力、展示了青年教师的教学风采,还使大家在比赛中互相学习、共同提升。

谈到教学,稍显拘谨的梁老师这才打开了“话匣子”。谈起自己第一次上课的经历,梁老师略显尴尬地回忆道,那时刚刚博士毕业的他初登讲台,因为紧张、经验不足而且准备的不充分,上课效果并不是非常好,常常讲了半个小时,就将备课的内容讲完了。当时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非常重视,专门设置了“青年教师听课制度”,他经常会去听学院里老教师的课,老教师也会经常听他的课,为他提意见,使得像他这样的青年教师能够快速地融入到教学中。课堂上,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他会查阅大量的资料文献,花费整个假期来备课,晚上熬到凌晨一点是常事,为的是将农业最前沿的信息与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

课堂上为老师,私底下同学们却亲切地称梁熠为大哥。他的亲和力和真诚的心态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课下他会和同学们一起打篮球,课间会和同学们聊专业、聊工作,畅想未来,他认为正是自己的年轻成为了优势所在,可以和同学打成一片。

当大学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站在最前端的青年教师成为了这股风暴的弄潮儿。那些如梁熠老师般的年轻教师们,正努力地将他们的未来开成一朵花,温暖自己,感染同事,晕染学生,馨香整个教育界。

为有源头活水来

——访机械工程学院郑来运老师

夏日的午后,我们采访了郑来运老师。她过肩披发,淡花衫衣,浅浅的微笑,迎面向我们走来。清爽干练的外表,简约淡雅的装扮,谦和温柔的笑容,给人清爽的感觉。

郑来运老师2004年从宁夏大学数计学院毕业,留校当辅导员,在学生工作这个繁琐而辛苦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六年,2010年考上研究生,硕士毕业后登上讲台,继续着她和学生们的故事。

初为人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她不仅注意听本院有经验教师的讲课,还到其他学院听课,并现场录像,回来反复播放,仔细揣摩老师的语音、语速、语调,取其精华。她还从网上收看国内外高校著名大师的教学视频,广泛吸收借鉴有益的经验,渐渐形成自己的讲课风格。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及时了解、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她参加了自己硕士研究生导师张启敏老师的科研团队,这让她收益良多。

作为教师,如何让学生主动去学,并且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才是授课最重要的。郑老师初入教师行业,就对“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有了全新的诠释。她认为,时代日新月异,科技飞速发展,课本内容的滞后已经不能让学生与时俱进。于是郑老师便购买最新出版的图书,去图书馆查阅文献,她常常备一次课需要参考十多本书籍,为的就是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加贴近时代的新知识。她认为,教师传授知识内容固然重要,但教给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一杯水”与“一桶水”,说的是“数量”关系,老师不仅仅要有足够多的水,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成为永远流动的活水。像清澈的涓涓溪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学生心田。

郑老师讲课的时候喜欢走到学生中间去,为的是和受众同一视角,从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和认知,让知识更容易被接受。郑老师还尝试先教授个别学生,再让学生上讲台讲课,让学生教其他学生。她把一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组织在一起,现场命题:“假如让你讲这节课,你该怎么做”。她甚至把一节课的时间分为两段,学生讲一半,自己进行点评并释疑解难。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上讲台的做法,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和听课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对所讲课程的兴趣。除了知识准备和教学模式创新,郑老师认为,教师个人的品性和魅力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她对学生谦和温柔,和学生亦师亦友,特别鼓励学生质疑,对学生课堂内外所提出的问题,她都会耐心倾听,精心讲解。这让学生都愿意和她交流讨论,也就喜欢上了她教授的课程。

谈及这次全区教师技能大赛,郑老师讲述了赛前准备的种种辛苦与感动。参赛准备时间很短,她在自己原有教学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大赛要求精心挑选和准备了二十节课,反复练习,一个人在空旷无人的教室中,面对着摄像机一次又一次地试讲。她说:“讲课内容的改变不在于是否是参赛,而在于台下的听众。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大赛的评委,只要你站在讲台上,就有责任让他们能听懂、并接受你讲的内容。”除了郑老师自己辛苦的准备,她很感谢学院领导和有经验的老教师专门为她开设试讲课堂,帮助她纠正问题,不断提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为方塘的清澈,源于有源头活水。郑来运老师以对教师职业的深深挚爱,刻苦钻研,深入探究,让学生豁然贯通,领悟一种新的境界。她不仅师风可学,而且学风可师,其为学、为师、为人,都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源头活水,让学生享用终生。

孜孜不倦 诲人无声

——访马克思主义学院白宁芳老师

乌黑的头发高高挽起,一袭古朴典雅的碎花旗袍着身,脸上带着从容、自信的微笑,让人如沐春风,她就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白宁芳老师。她为何能获得2014年宁夏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文科组一等奖与宁夏回族自治区高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文科组二等奖?我想,答案在每个学生的心里,在她孜孜不倦的教诲里,在她朴实真诚的语言和严以律己的生活态度里。

白宁芳老师,典型的“宁大土著”,1990年进入宁夏大学就读本科,后于华东师范硕士毕业后留校宁大,1999年开始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时至今日,白宁芳老师依旧延续着她的宁大缘。只不过她已从一个青涩懵懂的学生蜕变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成为母校讲台上的一名教师。她以特有的方式和见解涵育着一届又一届宁大学子。

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是枯燥、繁琐、困难的。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把理论知识讲深讲透,达到化育思想的效果,这就需要老师不断摸索和探寻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白老师有自己一套独到的教学方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里的通识课,主体彰显主流意识形态。为避免空洞说教,她在教学中一直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抓信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分析判断社会现实,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从而让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认知上达到共识,并最终在“三观”教育上取得实效。但她又说,教无定法,故而教学方式要多样化、现代化。

谈及本次教学基本功大赛,白宁芳老师感受颇多。她很感谢学校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备赛中,时间短,工作量大,但她从未降低自己的工作质量,在摸索和总结中不断突破、创新。压力即动力,为准备比赛,几乎是夜以继日的备课、练习。比赛时,抽到的课题《人为什么活着》相对来说难度大一些,但白老师讲课时的用心、投入、独特的授课方式让她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佳绩。赛后,她觉得此次参赛受益匪浅。在这样的平台上能观摩很多优秀老师的授课方法,各有所长,都能给人启发,有助于自己取长补短。当然,这也促进了自己潜能的挖掘,比如对教学系统进行优化,内容加以重组,课堂时间以秒为单位进行计算等。对于她此次的成绩,她认为成功来自合力,很感谢教学组里老教师对她课件的分析检索,几位研究生对ppt的加工美化,以及院领导在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谈及未来的教学规划,白老师说她将会继续坚持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自己的科研实践,不断参加各种课题研究,努力总结经验,力争把课程教好。

白宁芳老师秉承着“宁大人”一贯的严谨求实作风,在三尺讲台上实践着人类最伟大的教育使命,把智慧的火种播撒,将宁大的精神传扬。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理念先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所在。全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学,给青年教师创造一个展示能力、展现才华、交流学习的机会,搭建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鼓励青年教师热爱教学、注重教学基本功训练,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促进青年教师现代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水平的提升,这也成为我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

(责任编辑:金桂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