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宁大人】不可谓含辛茹苦 只可言无愧于心

发布日期:2018-11-14    浏览次数:

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我的梦之所向,我曾无数次想象自己站在讲台上究竟会是什么模样。

1991年,怀揣梦想,带着家人、老师对我的期望,我来到了宁夏大学。我清晰地记得那天的心情,无比激动但又十分紧张。

习得人生第一课

原以为,我终于可以登上那心心念念的讲台,用粉笔书写人生,用语言传递知识,却不曾想我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却是带着学生去固原实习。

27年前的固原不比现在,从宁大出发,我们坐汽车用了八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在和学生朝夕相处的三十多天里,刚开始因为饮食和住宿条件太差,我很不适应。但与我们同行的年近六旬的魏润新老师,从始至终都不曾抱怨过生活的艰苦,每天顶着烈日按时出现在实习现场,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感染着学生,从专业和生活的角度指导学生,这便是老宁大人为我上的第一堂课。可以说,魏润新老师对我的从教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那以后,我便时刻告诉自己:要永远和自己的学生站在一起!后来,我如愿站上了讲台,并始终保持着对这份职业的敬畏和对学生的热爱。

我与宁大共进步

当时宁夏大学的“地理系”,也就是资源环境学院的前身,与物电学院在同一栋楼上。“地理系”最早只有一个专科,后来逐渐发展到一个专科和一个本科,再后来就发展成为如今的五个本科专业以及一个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因为培养方案的设定以及教学科研的要求,我们又有了分布在格物楼和科技楼的地信中心及环境研究中心,这是宁大逐渐发展起来带给我们的机遇和福音。除此之外,我们有了基础地学实验室和环境工程实验室。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大环境下,

不忘初心承新志

除了大环境上的改变,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也与时俱进。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虽然是同样的课程,但每年都是不同的课堂教学设计。除了按学校的要求,每四年修订一次培养方案,我还会从课程的开课顺序和课时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源地以及未来的人生打算紧紧围绕教学大纲从教学方式上来调整课堂教学。比如:学生如果大多来自区内,我们会在理论教学时多以区内的自然人文环境举例,反之就讲区外的案例,因为这与学生的切身体会相关,有利于他们理解课堂;文理科思维的转换也很重要,因此在表达方式上会有渐进的变化过程;在课下聊天时了解大家对未来的规划,如果考研学生多或者对从教从业方面考虑的学生多,讲课的方式也要有所调整。我想尽最大可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这是作为老师的职责!直到现在,每次上课前,我依然会紧张并保持热情,每一堂课对我来说都是新的挑战,我面对的也都是拥有崭新精神的学生。

宁大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每一位宁大人的倾心付出,每一位宁大人都以自己方式和方法影响着下一代的宁大人。我曾经全程听过资源环境学院最早的老师——陈忠祥老师和米文宝老师的课,并从中受益。我在宁大收获的,远远地多于我给予宁大的:这里有老教师言传身教带给我的新知识,这里有我看着成长的每一批学生,这里有我跟老同志、新同事相处的点滴。我的青春和以后的生活当中,宁大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是宁大人”这样的情怀是很值得细细品味的,当你看着她成长、壮大、发展,当你再反观自己的成长时,就会发现两者其实是相互交融的一个整体。

借着宁大六十大庆的机会,我想在祝福宁大的同时祝福宁大的孩子们:希望你们永远记得你们是宁大人,希望你们永远脚踏实地地去走每一步路,希望你们永远积极乐观地面对每一天的生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你努力的程度达到了,幸运会自然而然降落在你们身上!(学生通讯员:李淑婷 指导老师: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