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数智时代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研讨会在宁夏银川举行

发布日期:2025-06-25    浏览次数:

新华社:“数智时代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研讨会在宁夏银川举行

6月20日至22日,“数智时代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研讨会暨古籍研究青年同仁联谊群第十九次沙龙在宁夏银川市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出版社的80多位古籍研究者齐聚一堂,就古籍整理和研究分享最新观点和成果。

本次研讨会由宁夏大学、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宁夏大学文学院、宁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古文献整理与地域文化研究”联合承办。在开幕式上,宁夏大学副校长杨文法说,本次会议紧扣时代脉搏,希望与会学者深化技术融合,探索AI在文献识读、知识图谱构建中的突破,推动研究范式革新;挖掘西北特色,共建西北文献数智化联盟,打造丝路文献研究高地;强化青年协作,依托沙龙平台,推动青年学者产出标志性成果。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古籍研究青年同仁联谊群”学术沙龙发起人之一孙显斌说,该沙龙自2015年创立以来,通过持续举办18次高质量活动,成功构建了一个跨高校、图书馆、出版社及科研机构的青年学术共同体。这个学术平台通过跨机构协作、前沿议题设置、学术传承与青年培养,不仅成为古籍研究青年学者的“学术家园”,更在方法论创新与时代回应中推动了学科发展,为古籍事业的薪火相传提供了可持续范式。

中国古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思想和智慧,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历史见证。据宁夏大学文学院院长胡玉冰介绍,宁夏大学图书馆现藏古籍3030部、38420册,馆藏数量占全区古籍总数的41%。其中善本232部、3644册;有3种善本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与此同时,宁夏大学着力建设古籍人才培养平台和科学研究平台。2022年,宁夏大学建成自治区西部一流学科(重点培育学科)“文史典籍数字化实验室”,开启AI赋能古籍人才培养工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大学陆续出版了《嘉靖宁夏新志》《乾隆宁夏府志》等地方文献整理之作,《丁鹤年诗辑注》等回族古籍整理之作,《西夏书事校证》等西夏文献整理研究之作,以及《〈吕氏春秋〉译注》《晚唐小品文选注》《医古文语法知识》《历代爱国诗文评注》《怎样标点古书》等一批古籍普及类著作。2017年11月,胡玉冰任首席专家的“《朔方文库》编纂”项目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这是宁夏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立项层次最高的古籍整理研究项目。项目组全面普查宁夏古代文献档案,理清“家底”,在此基础上,影印、整理、研究、刊布多措并举,使宁夏在地方文献整理研究方面与全国同步,有些做法还起到了示范作用。截至2024年6月,宁夏大学公开出版影印类成果128册182种。

据了解,本次研讨会围绕“数智时代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主题,设“数智环境下的古籍整理与研究”“西北地区古文献整理与研究”“古代文献与文化专题研究”“古代文书档案整理与研究”等分论题,分成“古籍整理研究”“文学文献研究”“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海外汉学与地方文献研究”“非书文献研究”等五个分论坛,为学者们提供了多维度、跨学科的交流空间。与会学者现场研讨氛围浓厚,交流互动密集。各分论坛紧扣主题,呈现了一系列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成果,覆盖了古籍数字化整理与保护、版本考述、地域文化挖掘、海外汉籍整理、碑刻研究等前沿领域。(来源:新华社 记者:艾福梅)

原文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604995?docid=12604995&newstype=1001&d=134ffff&channel=weixin


光明日报:宁夏举办“数智时代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研讨会

2025年6月20日至22日,“数智时代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研讨会暨古籍研究青年同仁联谊群第十九次沙龙在宁夏银川市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宁夏大学、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宁夏大学文学院、宁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古文献整理与地域文化研究”联合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河北大学、辽宁大学、泰州学院、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以及宁夏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出版社等单位的80多位古籍研究青年同仁及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

本次研讨会围绕“数智时代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主题,设“数智环境下的古籍整理与研究”“西北地区古文献整理与研究”“古代文献与文化专题研究”“古代文书档案整理与研究”等分论题,分成“古籍整理研究”“文学文献研究”“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海外汉学与地方文献研究”“非书文献研究”等五个分论坛,为学者们提供了多维度、跨学科的交流空间。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承办方,宁夏大学文学院拥有“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等国家级平台,2024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宁夏高校文科教育历史性突破。近年来,学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项(含重大项目1项),在地域文献、少数民族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方面产出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学术成果,并培养了一批扎根西部、学术特色鲜明的研究团队。2017年11月,由宁夏大学文学院院长胡玉冰教授任首席专家的“《朔方文库》编纂”项目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为宁夏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立项层次最高的古籍整理研究项目。截至2024年6月,出版《朔方文库》系列校注成果23部29册50种古籍,916.1万字;研究类成果2部110万字。《宁夏珍稀方志丛刊》16册32种768.1万字。此外,宁夏大学还编纂出版了《中国藏西夏文献》《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等一批少数民族古籍。

据介绍,“古籍研究青年同仁联谊群”学术沙龙2015年创立,旨在构建一个跨高校、图书馆、出版社及科研机构的青年学术共同体、古籍研究青年学者的“学术家园”。(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闫磊 )

原文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f633f74d0b7349ce947cd66e6bf040f3


宁夏日报:宁夏社科界在古文献学学术成绩突出

6月20日至22日,“数智时代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研讨会暨古籍研究青年同仁联谊群第十九次沙龙在银川市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宁夏大学、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宁夏大学文学院、宁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古文献整理与地域文化研究”联合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的80多位古籍研究者及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

“沙龙于2015年创立,已成功举办了18次高质量活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古籍研究青年同仁联谊群”学术沙龙发起人之一孙显斌说,该沙龙构建了一个跨高校、图书馆、出版社及科研机构的青年学术共同体,通过跨机构协作、前沿议题设置、学术传承与青年培养,不仅成为古籍研究青年学者的“学术家园”,更在方法论创新与时代回应中推动了学科发展,为古籍事业的薪火相传提供了可持续范式。

据了解,宁夏大学古籍存藏数量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有一支稳定的学术队伍长期工作在古籍收藏、整理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一线,宁夏大学图书馆现藏古籍3030部、38420册,馆藏数量占全区古籍总数的41%,其中,善本232部、3644册,有3种善本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宁夏社科界在古文献学的学科积淀深厚,学术成绩突出。”宁夏大学文学院院长胡玉冰介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陆续出版了《嘉靖宁夏新志》《乾隆宁夏府志》《西夏书事校证》《〈吕氏春秋〉译注》等地方文献整理之作、西夏文献整理研究之作、古籍普及类著作。2017年11月,“《朔方文库》编纂”项目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这是宁夏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立项层次最高的古籍整理研究项目,该项目2023年9月结项,鉴定等级为“优秀”,整理研究成果字数共1794.2万字。

学术成果上,《西夏书校补》荣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朔方文库》指定入藏国家版本馆总馆,《朔方文库》《宁夏明清人士著述研究》双双荣获自治区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明清时期宁夏文书档案汇编》荣获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2023年)一等奖。以本项目子课题为研究选题,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25篇,博士学位论文4篇。

据悉,自《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设立至今,宁夏共有4位作者的5项学术成果成功入选,均为古籍整理研究类成果。(来源:宁夏日报记者 :陈郁)

原文链接:https://www.nxrb.cn/nxrb/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9696/8135883.html?isShare=true